中秋赏月到四更

2011-12-31 00:00:00月华
民间文学 2011年9期


  话说宋神宗熙宁七年的十月初,深秋的晨风吹凉了饯别的醇酒。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的苏轼,站在莲叶凋残的西子湖边,早已不见了“荷花夜开风露香”的景色。
  苏轼上路了,他是自己上书神宗请求调离杭州的。前不久他得知分别五年之久的胞弟苏辙在齐州掌书记任上,便陈情朝廷,乞求准予北迁外任。此时,宰臣王安石已罢相外放江宁,朝中没有人肯出面替他说些好话了,皇上便就坡下驴,命他顶着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出任密州太守。
  一路车行船载,走了近三十天,总算在十一月初三平安到达了。说是“平安”到达,可越往北走天气越冷,特别是在瓜州渡过长江之后,冬月逼近,这让苏轼极为不安。十五岁的长子苏迈一直在他身边。苏迈六岁慈母王弗早逝,三年后小姨——王弗的堂妹王润成了他的继母,一家和谐,没受什么委屈。这一路迈儿跑前跑后,帮助小侍女王朝云,王朝云是继母和父亲离杭州前新收的。最让苏轼揪心的,是正在“呀呀”学语的幼子苏过,孩子出生在江南,哪经过北方的风寒,可怜还在混沌中就跟着自己颠沛流离,真要有个好歹,怎么对得起贤惠的夫人啊!而今,上苍眷顾,没有刁难不幸之人。安顿下来的新太守开始料理州中军政事务了……
  苏轼一向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同情弱者,在地方施治多行义举善政。虽说他出仕近二十年,却从不伸无道取财之手,因此家中没什么积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日子虽苦,但夫人王润也很赞佩丈夫这种尚清崇简的品格。夫人很清楚丈夫的为人,甚至他性喜结交,乐聚好饮,出手十分大方;每遇亲朋有求、百姓受难,总会倾囊相助。将其兄弟俩推上功业、仕途,于文坛确立“三苏”名位的老父仙逝;还有他的长兄景先早殇,疼爱他的胞姐八娘不堪公婆作践忧愤而亡,一次次的奔丧、守制,不仅俸银耗尽,而且让他感情频遭创伤。正因如此,王润才由衷地感受到丈夫对胞弟苏辙子由的亲情,看得比自己还重。子由也有自己的事业,而且官身不由人,故而人间总是离多聚少,只能心弦系之,常吟劳思伤曲罢了。
  皇历翻得快,转眼进入了腊月,十九日就是苏轼的四旬诞辰。王润很理解此次丈夫决意离杭北迁,离开他心仪的“第二故乡”,纯粹是因为思念子由心切,为兄弟能以相聚而起;谁料,皇命所守乃是密州,距齐州尚有数百里之遥,兄弟相见之期一时难卜,故此寿宴上缺了子由,丈夫又会神伤。不过即便如此,夫人还是想办法。在她看来,即使子由不到,这可是丈夫到密州后的第一个生日,而且又是个整寿,不办心里总是不安。只是眼下生活拮据得很,日用都要掰着手指头花,因此寿辰要大办,还是简办,一直在犹豫。伴随苏家四十余年的乳娘任氏采莲,看出了王润的心事。老人告诉她:这事还是和先生商量一下好,只怕咱们乍来生地,没有知近的人,大办必然惊动地方。先生名声大,到时送礼的少不了,传出去,又给那些要害先生的人造出口实……王润经乳娘任氏点化,和丈夫一说,苏轼捻须笑道:“就照乳娘说的办吧,这次还是不要声张。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全家聚在一起热闹一下,讨个吉利吧。不过,鱼肉一定要有,酒也要管够。至于银子么……”说到这儿,苏轼转身在书格子上取过一枚玉佩,交给夫人,“先典当了它。北边不比南方,地冻天寒的,你合计合计,上下都问问,御寒的衣物缺不缺,该添的添,该置的置……哦,对了,别忘了给子由置办一件棉袍。”
  转眼间,苏轼到密州已一年半多了。熙宁九年中秋月圆之时,吏治更新,狱讼也少了;尤其熙宁八年,苏轼亲率州民祈雨,并疏导潍河,引水抗旱,后又祷天灭除蝗虫,使庄稼大丰收,百姓衣食无忧。
  这天,苏轼发现州衙后墙外不远处有一片荒废的园林,听下属说,这里妖墟鬼圹,荒废很多年了,到那里去恐怕不吉利。苏轼却不以为然,在征得许可后,便雇人清理修葺,危房拆除,亭榭加固。在闲暇时,他平整这里的土地,种树栽花,植杞菊,种蔬菜,酿秫酒,既缓解了家中钱用不足,又丰富了自家厨房,而且还强健了体魄。
  最让苏轼得意的是,园北有一座高台,由于杂草丛生,尘垢障蔽,观瞻极其不雅,有人劝他将台子平掉。苏轼经理过杭州湖山胜景,有很高的园林审美修养,他结合焕然一新的园貌稍加规整,修缺补漏,搭起凉棚,登临台上,四面放眼,城内城外、南北东西的山水胜迹无不尽收眼底。苏轼将自己在密州的怡情幽况写信告诉子由,子由看了信后十分向往,回信提议兄长可将此台命名为“超然台”。
  自打有了超然台,州人见园子优雅,苏轼又待人和善,常来这里游走。苏轼见人来超然台从不拦阻,有时还请他们喝上几杯,与百姓闲话龙门阵,熟悉民风世情。这天晚上,苏轼分外高兴,因为他的好友、提点京东刑狱诸事的李邦直和同僚要来他家,与他一起庆贺中秋佳节。苏轼早早就请夫人指挥家人将自酿的秫酒和新摘的瓜果搬上超然台,摆好了家宴。此刻对着朗朗圆月,他们推杯换盏,联诗对句,兴意正酣,台下游人中有人喊道:“苏大人啊!您可知道,咱这儿的规矩,中秋赏月要到四更呀!”
  “哦。”苏轼起身离座向下一望,见是位老者,忙叫苏迈下去将老人搀扶上来,宴前就座,亲自酌酒奉上,“老人家,今晚是个好日子,难得大家有缘,我请您对明月,品品我家酿的老酒,道道您肚里的古。咱们今宵就闹他个赏月到四更!”
  “好呀!”老人接过酒,一饮而尽。苏轼又给满上。老人一捋须髯,满面惬意,笑道:“既然苏大人爱听,老朽就说说……提起这话,可就很远很远了……”
  ……咱这密州,南北山势对立,虽说不上高,却能阻隔寒风;东西坦荡,连通东海,不乏田产鱼盐之利,照说不该是个穷地界儿。苏大人初来时也看到了,赋税徭役,哪有个完呀!朝廷看不见,管不了,下边苦的可就是百姓了。卖儿卖女、逼良为娼、驱民为盗,都成风景了!唉,难得遇上像苏大人这样心里还装着咱穷百姓的官呀,身清政廉,才让州民过上这么个人乐月圆的中秋……
  赏月到四更,是打老祖宗那儿就留下的话了。说的是密水边有户人家,男耕女织,养了一对龙凤胎,长到七八岁了,姐姐小凤娘、弟弟小龙哥,真是爹娘的开心果。尽管日子过得清苦,可是一家子勤俭和睦,总能听到小姐弟脆嫩的笑声。谁知,一年中秋之夜,三口人坐在篱门前,面对水中荡漾的月影,男人喝着自家酿的水酒,女人在明亮的月光下摇着纺车给姐弟俩讲嫦娥仙子的故事。三更天过了,小姐弟困了,趴在了娘的腿上。多喝了几杯的男人也犯了迷糊,女人就招呼男人抱孩子进屋先睡,又说难得中秋这般好月亮儿,纺完这些线自己再睡……四更天,最后一个线头绕到了穗子上,女人站起来,朗月下俊脸秀身分外清晰。突然,数声马嘶,转眼间,四骑强人飞马到了近前,狂呼着“月下看美人,越瞧越爱人”的淫词,一个家伙探手就摸女人脸颊;女人大喊“救命”,被另一个强盗提起横放在马上。屋内男人闻声冲出来,还没弄清咋回事,就被强盗砍翻在地……
  当左右村邻闻变赶来时,强盗抢了女人已不知去向。两天后,人们在密水寻到了女人的尸体。小姐弟俩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为了埋葬爹娘,养活弟弟,小凤娘答应卖给一家财主当童养媳。财主的儿子是个大傻子,什么事都不知道,常常跑出大门,满世界疯撞。财主婆命小凤娘把自家纺车搬来,一天到晚逼着她纺线,还要她看护傻子,害得小凤娘三天两头顾不上弟弟。弟弟渐渐知道了姐姐的难处,小小年纪就四处讨饭。
  转年又到了中秋节,小凤娘拿着两块月饼回家看弟弟,屋里哪有弟弟的影子?一问大叔大婶们,才知道弟弟有十多天没回家了。小凤娘含泪回了婆家,不想一进门就挨了财主婆一巴掌,还气急败坏地吼她,说她男人又跑了,叫她快去找!可怜的小凤娘找呀寻呀,直到四更天,才在财主家的鱼塘发现了淹死的傻子。从此以后,小凤娘再也没有消停日子过了,财主婆咒她是丧门星,整日不是打就是骂,将她关在破棚子里纺线……
  又一年的八月十五到了,圆圆的大月亮银辉洒满人间,家家都在过中秋,财主家更是热闹。只有小凤娘被财主婆赶到月亮底下独自纺线,身边小山样高的棉花三天三夜也纺不完呀!可财主婆非要她月落前纺完,纺不完就得死!纺车“吱吱”转过了三更,财主一家子玩累了,都睡觉去了。棉山不见矮,小凤娘绝望了,爹娘没了,弟弟也杳无音信,自己只有到地下找他们相会去了……她搬起纺车,凄切地朝自家走去。月亮更圆更亮了,仿佛怕她跌倒似的,有意把路照得更亮更明……小凤娘走进院门,正交四更,她放下纺车,刚想推屋门,突然一声响,只见月宫银门大开,一艘金船载着十多位仙人眨眼到了跟前。仙人纷纷下船,邀她歌舞,有只玉兔拿着玉杵敲她的纺车和一应器具,然后告诉她,嫦娥仙子看到了她,不让她难过,她会得到幸福的。她说她想弟弟,玉兔说,那就在这里等吧,再到中秋四更时,嫦娥仙子会传佳音给你的……仙人走了,天也亮了,小凤娘一瞅自家的纺车和器物,凡经玉兔敲过的都变成了金的……
  老人讲到这儿,苏轼急切地问道:“小凤娘与弟弟小龙哥,可是团圆了?”
  “这就是中秋赏月到四更,待嫦娥仙子赐福大贵之人呐!”老人端起酒杯。苏轼也举起酒杯,欣然道:“好个中秋赏月到四更!老人家,干!”
  超然台上的人都醉了。大醉的苏轼挥毫立就千古赏月名词《水调歌头》,并于题下真情地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翌年春,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相会,共度百余日,赏月中秋后才依依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