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着老庄哲学思想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知止不殆”等,揭示其蕴涵的生态美学思想:人类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应达到和谐的统一;人类不能过度地开发自然,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老庄 生态美学 理论价值
生态美学是在现代生态危机的背景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生态美学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生态美学认为,人类不但必须在自然万物中生存,而且要和自然万物保持一种健康、和谐乃至诗意和审美的生存关系。中国古代虽然还没有生态的概念,但儒家和道家都有许多涉及生态问题的朴素思想。老庄精深博大、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就已孕育着生态美学的深刻智慧,它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从审美层面来阐释生命联系中所蕴涵的生态意识,“它对人的精神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它更多地强调是在人敬爱、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大自然对人精神的丰富回馈,包括对人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以及带给人精神的巨大愉悦”。美国学者卡普拉认为,老庄的阴阳学说就是“一种广义上的生态观”。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卡利科特明确地把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称为“传统的东亚深层生态学”。西方科学家、思想家李约瑟也说:“道家的思想和行为,不外对传统的反抗,对社会的逃避,对自然的热爱与研究……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著名学者南怀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里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来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老庄的生态美学思想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老庄生态美学的原则——“道法自然”
老庄认为,人类与宇宙的根源就是“道”。老庄的“道法自然”思想,认为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所应遵循的根本规律和原则,人类应遵守自然之道,决不为某种功利目的去破坏自然、毁灭自然。这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无为、与自然协调的哲理。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的根本法则。庄子认为:“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老庄美学中的“自然”本义是事物自身的本然,有“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在老庄看来,万事万物皆是以道为因的自在自为,背道之为是与自然无为之为完全相反的,所以自然无为就是循道而行的无为之为,是顺应自然、顺物之性。“自然而然”就是美,“道法自然”形成了“生态之道美”的自然主义审美意蕴。
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启发我们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而不要为了人类利益而对自然肆意妄为。因为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各种严重的生态危机都是由于人类只顾眼前利益或者局部利益而无休止地开发自然、破坏自然所造成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遵循宇宙发展规律,效法天道,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然万物,倾听自然的心声,与自然平等对话,才能做到人与自然长久的和谐共处、普遍共生。
老庄生态美学的和谐思想——“万物齐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明向来重视天人合一、物我平等,这体现在老庄“万物齐一”的思想中。在老子思想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基础。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老子将人与天地和“道”相并列,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依照道的原理生成的人也是宇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老子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是中国最早的“天人合一”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生态美学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生命性。在庄子看来,万物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平等的,他的名言是:“以道观之,何足贵贱。”(《庄子·秋水》)以他的观点来看,物各具其性,各得其所,我们不应该把此物视为主,把彼物视为宾。在道家看来,只有万物平等,“物各自然”才能造就真正的天籁,才有真正的美可言。这就是自然万物不仅是我们的同类,在本质上与我们是同等的,而且更与我们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它是我们的朋友与知己。所以古人说:“与梅同瘦,与竹同清,与柳同眠,与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与莺同声,与燕同语,与鹤同唳,与鹦鹉同言,如此话中知己。”中国的道家从来不以一种粗暴的态度,也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万物;相反,他们对于自然万物,从来都是尊重的、平等的、仁厚的和细心的。道家向往回归自然,追求“以天合天”,人与物为一,通过遵循自然规律的方法以求得精神的自由。因此,他们很少去破坏自然,而总是去力求适应自然。
老庄“万物齐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提倡的“生态美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应该重估和反思把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放弃人类作为自然界主宰者和征服者的观念,承认生物和自然界自身具有其内在价值,万物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在允许人以其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进行理性建造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欲求的同时,又要充分肯定万物的固有尺度以实现万物自身的目的。人类应该尊重生物自身的生存权利,把宇宙万物都看做充满灵性的生命来崇尚和热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老庄生态美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知止不殆”
老庄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自身的极限,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固有限度,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适度发展原则,用来防止人类因超越自然极限而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这是一个与当今人类生态学相一致的深刻思想,可以说,丹尼斯·米都斯博士在其《增长的极限》中所提出的地球自然系统存在着极限、人类的经济增长不能超越自然极限的思想,是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严峻情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老庄这一思想的重新发现。虽然后者的科学性要比前者严谨得多,但其思想实质是一致的。其实,自然界对人类制约的极限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罗马俱乐部提出的人口、粮食生产、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这几个方面。在这方面,老庄的论述无疑要宽泛、深刻得多。
老庄认为,人类行为应遵守的准则,除了“知常”(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知和”(认识到和谐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法则),还要“知止”(认清事物的限度,以限制或禁止自己的行为),“知止可以不殆”。在老庄那里,“知和”的必然结果是“知止”。老庄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天之道也。”(《老子·九章》)要求过分圆满,不如适可而止,这才符合自然的规律。天地万物的生存和发展是和谐的,人类在和自然相处时对自己必须有一定约束。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都“有所待”,“有所待”指事物的各种条件,就人的生活来说,包括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肉体等。庄子认为这些都是对自由的限制。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人的生活也不例外。因此人对自然的开发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而要有一定限度。
此外,老庄针对人们追求名利财货、过分放纵欲望这一现状,提出了“知止”、“知足”的利用自然资源的态度。老子认为,道是和谐的,它不追求过分的完满,不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天地万物只有效法道才能变故迎新,实现新旧循环。而要做到“不盈”,就要对越出限度的行为进行限制与禁止,只有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胆大妄为带来的危险。老子由此发出了尊重生命价值、合理节制自己欲望的忠告,提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思想。他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是知止的前提,只有知足才可能知止。由于贪得无厌的人不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控制在适可而止的界限内,因此老子特别强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然而,要知足就必须少思寡欲,淡泊财富,节制有害的物质欲望,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对人的身心都有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种看法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庄子进一步指出,人最高明的见识就是“知止其所不知”。他在《人间世》篇分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因而庄子强调在利用天地万物时须遵守自然界的界限,须慎之又慎,否则就会带来危险和灾祸。他说:“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应该指出的是,老庄并未否定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应该按照生命过程的自然需要来利用万物。
老庄“知足不辱”、“知足常足”的思想,得到了西方学者的普遍赞誉和认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而且贪欲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性的一面。不过,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美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认为,把追求物质财富当做一种最高的目标会导致灾难,人类只应追求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财富,主要的目标应该是在精神方面。老子的这些思想包含着对持续发展的社会至为重要的价值观。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的启发,他提出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艾伦·杜宁认为,要阻止消费社会的列车继续开足马力拉着整个地球朝着毁灭的方向狂奔,就必须彻底背离近几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返回到扎根于人类具有数千年宝贵传统的世界各大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知足哲学”,重新听从这种哲学的古老教诲。这其中就包括中国老庄的“知足常足”和儒家的“过犹不及”的教导。
参考文献:
1.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2.J·B·Callicot.Earth’s insights: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1994年版,第67~86页。
3.李约瑟:《道家与道教》,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198页。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5.陆绍珩、荀春生等译:《醉古堂剑扫》,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6.汤因比、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6~57页。
7.莱斯特·R·布朗,祝友三等译:《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280~281页。
8.艾伦·杜宁著,毕聿译:《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页。
9.阎国忠:《人与自然的统一》,《浙江师大学报》,2001(3),第20~23页。
10.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2.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徐恒醉:《生态美学》,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