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和三维视觉语言的通感转译
《盗梦空间》(以下简称《盗梦》)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一贯的纠结叙事风格揭示了隐藏其后之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深刻哲学意涵,“盗梦”好似“庄周梦蝶”。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是道家庄子提出来的一个哲学命题,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故事,提出了人不可能区分真实与虚幻的观点。
“梦”这一主题,从《异次元杀阵》到《楚门世界》从不乏探索者,但影片《盗梦》所引发的哲学思考更让人叹为观止。造梦师可以根据潜意识设计梦景,甚至“梦中梦”。在视觉上运用3dsmax三维技术让城市能够折叠,人可以无重力状态的超物理定律精彩迭出、十分震撼。影片始终深陷梦中,而梦境又很壮观,尤其梦境世界的土崩瓦解、时间错乱、重力紊乱,最后灰飞烟灭的崩溃,让人刚开始还试着用惯常的“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角度去理解,试图得到启发,但后来发现,这部电影完全是诺兰对庄子哲学的三维再现,片中“梦”的结构布局使得影片所探讨的“梦蝶”的哲学意境并不肤浅。《盗梦》除了讨论“形而下”的镜头、风格外,还将相对论、量子测不准理论“形而上”地融入影片中,使得它成为首个以“梦”在电影中扮演思考主角的影片。
就像霍金说过:“即使把他关在果壳中,仍然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影片中的梦境分了多个层次,在潜意识层中只有情感,理性则完全不存在。主人公陷入潜意识和有意识的复杂纠结中使得影片具备了哲学电影具有的共性,在播出后一直有人痴迷于影片中的细节所蕴涵的深层含义。事实上,一切视觉,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盗梦》在庄子哲学的基础上运用三维动画特技给我们带来了心灵和视觉上的双重震撼。
电影中的太极图形装饰和哲学上的碰撞
太极诠释了中国道教,是古代智慧的结晶,阴阳契合,形式简洁却不单调,给人以无限的哲与美,被誉为“一幅完美无缺的图”,《盗梦》中梦的组合就是借鉴了太极的阴阳二次元,构成完整的“圆”,然后将“圆”引申至梦的范畴,最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展开梦景,阐释了太极的内涵。
梦和现实如何区分呢?《盗梦》正如电影《记忆碎片》中运用超现实思维一样,能让所有人找到共同疑惑:“我以为的现实只是一个梦?”这跟“庄周梦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本民族深厚的哲学积累为电影提供了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营养,《功夫熊猫》以“憨态可掬的熊猫、功夫、古建筑、面条、包子、针灸”为主线,表现了历史记忆的延续,但这些都不足以保证该片的成功,只有当它穿插了“太极哲学、中庸哲学”时,才立刻满足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好奇感,获得了美誉。在电影上我们要树立“古为今用”的观念,太极图形语言产生的电影视觉碰撞在《盗梦》等电影身上体现出的更多的是超现实记忆的延续和对本民族艺术不断的突破与发展。
量子理论、弗洛伊德“潜意识”引发的电影哲学的进化和衍生
二战后的西方电影形成了“立体、象征”主义的新流派,大量借鉴融合了现在物理学的“量子理论、相对论”,很多电影更像是科学片,《盗梦》就是这样,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颤动。在《盗梦》中,常引述“弗洛伊德哲学观”来阐述“本我”,电影《沉默的羔羊》讲述了生存的欲望和“本我”的生命力。《达芬奇密码》除了英雄主义外,还对后现代解构以及浓郁的神秘主义进行了“精神分析”,从视像到意象,剧情骨骼突出了哲学内涵。《先知》是一部讲述人类命运的影片,它展现的是“生命、时间”的失衡和混淆纷繁。电影的文化价值是通过审美实现的,如果在审美中不能蕴涵认知、思想和道德的潜在价值,其作品将是贫乏肤浅的。电影《异次元杀阵》中的几何也是以“量子”为基础形的,其所带来的极度秩序方格体验让人赞叹。《侵入脑细胞》在表现“潜意识”的同时也巧妙地营造出“量子哲学”,形成具有强烈虚实对比的超现实世界。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相对论量子力学”对现代电影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说德国兰堡的艺术体现了以简代繁的“诗”,那么他的“光明书”就颠覆性地在三维中营造出类似平仄跳转的戏剧效果;剧情的紧凑与跌宕不平,极大地呈现出诗一般的层次和韵律感,好像宇宙大爆炸时的微波背景,电影和“量子”哲学的结合如此之紧前所未有,给我们现代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水墨、皮影文化符码对于后现代“解构主义”电影所带来的启迪
随着社会的革新,许多无法复制的传统文脉渐渐失去,就如同失去了牌坊、胡同的城市一样失去了复古特色。马蒂斯曾说过:“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而不是仅靠文字来注解说明。”只有继承传统图形语言,才能让电影重塑新生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云,山川气也”,体现了动态飘逸、气象万千的线性美之无为哲学。电影《功夫熊猫》就大量运用了动感十足、气势遒劲的汉代云纹,融合了祥云、瑞兽等饰纹,表达了“三星高照、四季花木”的景象。引用传统巅峰的电影当数水墨动画《大闹天宫》,影片突出了瓦、瓷、玉、漆、印染、云纹等自由奔放的图形气韵,还表现了浪漫气质。
北京2008年申奥片以“中国结、皮影”为元素,运用“笔不到而意到”的书法写意,恰到好处地传递了“太极运动”;《小蝌蚪找妈妈》运用了齐白石的墨趣;《牧笛》、《山水情》蕴涵了李可染的笔法。这些影片诗情画意、水墨淋漓,很重视“线”的烘托,正如古人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中国画是线的韵律”,“三远法”的“留白”使影片具有浓郁的后现代解构哲学。
三维水墨、皮影动画电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结出的一朵奇葩,给后现代“解构主义”电影带来了另类启迪,这种区别于量子物理的电影创意,中国本土民族艺术的电影在世界电影之林中将占有极辉煌的地位。
阐释挖掘本土文化元素的电影美学是国内电影创新的唯一途径
在儒家圈内,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的古典剧能获得广泛接受,例如《三国演义》、《大长今》等。但是盲目的“复古”,也会使得电影丧失个性,因此,在坚持挖掘本土元素的同时,也要积极创新。正如活泼可爱的福娃就是以其民族形象向世界传递着奥运创新意识。
本土电影凝结了智慧,影片《无极》中对“五福捧寿”纹样的体现就很好,其“寿”字布局就表现了人们亘古不变的对幸福的祈盼。在西方,蝙蝠是负面的,而在东方,因“蝠”字谐音“福”字而将其解释为幸福之意。在世博中国馆里,三维水墨电影《和谐中国》以“城市发展、中华智慧”为主线,取荷花盛开、仙鹤高飞的意境,表达和谐之意,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本土文化元素和电影完美融合的典范。
“创新”是从“制造”走向“创造”的唯一途径。不要盲目模仿,西方经历了古典、现代等很多流派演变,并非从单一商业派生来的,模仿只会缺乏艺术根基,趋于肤浅。《盗梦》给我们的启发是:本土电影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才能发挥优势。
结语
人类学家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摩·切瓦斯特很注重哲学的表达,主张突破刻板的模式。《盗梦》的成功表明:哲学和电影的并轨以及跨境趋势都使得哲学电影的创作跨越了单纯的创新模式,为我们思考如何用中国文化来主导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解读视角。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可以借鉴《盗梦》的成功,将儒文化作为主导,可以将民族电影拍摄成如何“修身、齐家”的哲学电影。
从中国水墨电影旷邈幽深的意境到悠然生动的气韵,本土文化在“庄周梦蝶”式的哲学电影中得到了更多的张扬。本土悠久的哲学不仅是剧本,更是影像,这无疑会对未来的中国电影立足国际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霍金:《果壳中的宇宙·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汉典电子版,http://www.zdic.net/,在汉语中“契合”解释:①意气相投;②符合。
4.刘玉凤:《秦汉时期陶瓷饰纹艺术特质及文化功能探究》,《中国陶瓷工业》,2008(1)。
5.林家阳:《图形创意·序》,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