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颁奖晚会在河南电视台的1500平米演播大厅落下帷幕。这是一次聚会,也是一个节日,更是对于电视戏曲这个伴随新中国电视文艺成长的老牌行业的一场新时代的检阅,如何让这台晚会既满足普通观众的欣赏需求,又能在业内凸显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探索的方向。本文将该晚会的一些创作体会做出梳理,以飨读者。
主题鲜明,紧扣颁奖晚会的气质脉络。电视戏曲兰花奖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旨在表彰激励中国电视戏曲行业的优秀作品及从业人员的唯一国家级专家奖。撷取“兰花”之名,其意义就在于借兰花清雅脱俗的气质及“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芳”的品格寄予电视戏曲香飘四海的美好前景。因此,兰花奖的颁奖晚会必须强化突出“兰花”这一主题符号,并将这一主题符号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后深入到晚会的全过程。
作为一个奖项,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奖杯。经过多次研究设计和与主办方领导共同协商,从2009年开始我们启用了“兰花少女”的形象,即一位身着练功服的少女,手捏兰花指,摆出婀娜的戏曲身段。有机地将戏曲、兰花、电视戏曲的生命活力等主题融入其中,透露出时尚与传统的双重韵味。2010年,我们又将奖杯的形式及思路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在保持其“兰花少女”形象不变的前提下,将兰花指的动作做出微调,确立“梳妆”动作为本届兰花奖奖杯形象,并计划将这种“变化”延续下去,让以后每届的兰花奖奖杯都在人物动作上有所变革,一方面借助戏曲身段的丰富表现展示电视戏曲的广阔张力,同时“打造系列奖杯形象”也别具一格地形成了奖杯本身的亮点。晚会中,在LED大屏幕下,几个以“梳妆”为形象的硕大奖杯悬置在舞台上,时时绽放出金灿灿的光芒,顿时营造出神圣、庄严的仪式感,将颁奖晚会的视觉冲击发挥到极致。
除此之外,在晚会的开场和结尾,我们分别创作了舞蹈《春兰花语》及京歌《兰花赋》,将兰花的形象及品格通过舞蹈和戏歌的形式予以凸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成为主题晚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重创新,展示电视戏曲的时代活力。100分钟的晚会,要做到起承转合的无缝衔接,把握节目的节奏和情绪很关键。通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呈现出的有序信息点越多,节目就会越精彩,要让戏曲晚会一改往日的“慢节奏”和“窄内容”。
针对“慢节奏”,我们始终坚持在保证精彩度的同时压缩戏曲节目单位时长的办法。毕竟电视晚会与剧场演出不同,没有展示剧目全貌的义务和时间,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最精华的部分给观众,所以2~3分钟是最佳的时长。本场晚会中陆续登场的6位戏曲名家,每人的演唱时间最长不超过3分钟,而如此高密度、短平快的演出速度才能符合电视晚会的节奏和观众的心理节奏。针对“窄内容”,我们不仅吸纳了与戏曲内容相关联的相声、舞蹈、歌曲,而且还把最为现代时尚的Flash动画融入节目,让观众眼前一亮。首先,本台晚会大胆地使用了舞台LED全屏幕的舞台布景,最大限度地将背景画面与节目内容相结合,为瞬间将观众带入节目情景提供了便利。其次,由少儿戏曲明星集体演绎的豫剧小戏《柜中缘》,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整齐的行当阵容以及生动的角色表演成为入选本台晚会的亮点节目。如何把孩子的节目做出童趣,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Flash则是不二之选。
人文关怀,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说精彩纷呈的节目为本台晚会充实了丰富的内容,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求,那么开奖嘉宾李庆太的出现则大大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使晚会的格调得到了升华。
开奖嘉宾李庆太是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86岁普通农民,在命运极其不幸、生活条件极其困苦的情况下,他依然与戏曲为伴,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他的故事曾经感动过《梨园春》的很多观众,并因此成为栏目爱心捐助的对象。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李老汉的生活从此得到了改善,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电视媒体对于弱势群体行之有效的帮扶力量,更加激发了我们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观众与电视栏目的鱼水之情,需要成为这台晚会最大的精神核心加以体现,而这也必将是全体电视人最感同身受和为之动容的精彩之笔。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开奖中,马金凤、小香玉、阎肃、马兰等知名艺术家相继亮相登场,将人们的期待无限提升,而谁是第三轮的开奖嘉宾成为悬念,当答案揭晓的那一刻,身材瘦小的李庆太老人从打开的大屏幕中间走向舞台,人们的掌声由衷地热烈。把一位来自民间的最最普通的戏迷观众奉为座上宾,并给予最隆重的形式请他来为电视戏曲人开奖,这样的反差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而情感投放却是准确的,因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轰动的、深入人心的。
李庆太不是晚会的噱头,而是晚会进行到此刻需要传递出的一份温暖。真挚的感情流露,恰当的出场方式,巧妙的语言勾连,不着痕迹地将电视与观众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来,李庆太的登场,也成为本台为电视人颁奖的晚会意义深刻、意味深长的最大亮点。
节目创新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依靠思路创新,但是无论怎样的创新都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以及电视文艺服务观众的基本原则。加强电视戏曲艺术创新,彰显当代媒体人文精神,让我们从眼前起步,逐渐深入到每一次的节目创作中。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