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影视剧《新少林寺》、《手机》等的热播,河南方言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高,河南方言以它鲜活的草根气质穿插于影视文化作品中,生动地传达出河南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本文以河南方言影视文化作品为研究对象,试析河南方言影视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河南方言 影视文化 现状 发展前景
2010年12月,中国新闻网一标题为“《新少林寺》发布预告片,成龙挑战河南方言”的新闻,又把河南方言炒了一把。河南处于中国的心脏,古文献记载“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州为天下之中……”河南方言属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官话,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河南方言电影、河南方言电视剧、河南方言学新闻等以别于传统话语的形式传播着区域文化的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出发,试析河南方言影视文化现象及发展前景。
河南方言相声小品——最初的“开山人”
语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方言现象是地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地方风味的重要标志,它参与构建这个地域的文化环境,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语音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河南方言始终居于无可争辩的“雅言”地位,并被视为“正音”的标准。河南方言与河南地方文化一样,都具有“源发性、正统性、兼容性”的特征。
河南方言最早是通过电视相声走进大众视野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方言不仅是一种特色语言和交际工具,还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核心和地域文化独特的标志和代表。河南方言有着自己的优势和便利,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早年有一段相声,谈到各地方言,说最省事的就是河南话,他举出4句话只用了4个字,引得大江南北多少笑声。河南话总算挤进传世之作,露了那么一小脸儿。而在姜昆的相声里,则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河南话分析,他发现“中”在生活里的不同用法。如果河南人说“中”,那就是答应、肯定、承诺、保证、斩钉截铁,脸上的表情也是艳阳如花。如果说“中中”,意思就变了,那就是有些将就、应付、不耐烦,脸色自然也是晴转多云。如果说“中中中”,那就又不一样了,多半是敷衍、推诿、开门送客,脸色暗如多云转阴。如果说的是“中中中中中……”,脱口而出一大堆,分明就是恼怒,大有黑云压城、大风起兮的势头。
侯宝林对河南方言的简练程度进行了艺术夸张,但是也确实抓住了河南方言的这一特征。河南方言单音词和合音词较多,习惯上又常常省略许多成分,有些县、市还将出现频率较高的“了、着、过、到”等隐含于韵母的变化之中,说起来自然就比其他方言简练得多。①
河南方言歌曲——方兴未艾的“推动者”
2006年下半年,一首用河南方言演唱的歌曲《河南人,中!》在网络上快速流传,在该歌的Flash中,先是两只小鸟用河南方言对话,然后就是歌手用流行的R&B风格将河南的风景名胜、美食文化尽数展示,歌中还夹杂了大量的郑州方言。演唱这首歌的歌手,是出生在郑州的何瑶,他的成名作就是曾在网络上热传的《河南人惹谁了》。正是这首借助网络流行的原创“口水歌”,极大地刺激了大众对河南地域文化的兴趣。其他河南方言网络歌曲还有《河南人怎么了》、《我赚钱了》等,都属于方言版的极具地方特色与现代气息的流行歌曲。网络、流行音乐、方言这三个因素的组合,形成了这些河南方言版流行歌曲的独特魅力。
用方言来表现河南生活,那滋味当然是正宗地道,仿佛将河南人的生活连着根茎枝叶一起移植到了流行音乐之中,新鲜而生动。以河南方言演唱的网络流行歌曲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方言的运用,如果将其中的歌词变为普通话,许多歌词原有的滋味儿及俏皮幽默就会荡然无存。
不少人表示听到这些河南方言网络歌曲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随之就是自豪。河南的美景、美食以及崭新的形象都在歌中体现,而那些熟悉的乡音更是让人觉得骄傲。一位外省的朋友看到记者发送的《河南人,中!》这首歌的Flash后,直言“以前只觉得河南话土,没想到现在也会这么好听、好玩”,这让她对河南方言有了新的看法。不过她也坦言,河南这样的歌太少了。
河南方言影视剧——燃遍全国、走出国门的“催化剂”
河南方言被影视语言艺术化后应用到影视中,为影视增添了色彩,给观众带来了幽默和诙谐的新感受,也逐渐被影视人和观众所喜欢和推崇。2005年,电影《孔雀》中的河南方言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打动了各国挑剔的评委,让他们在“九曲十八弯”般的语调里看懂了片中的淡定与安然。2006年,一部说着河南话的电影《鸡犬不宁》,“十一”期间竟然在西班牙连映四场,一票难求。河南的事、河南的方言让国外观众竖起大拇指直说“中”。
继2005年一部完全由河南演员出演、用河南方言对白的电影《乡村生活》后,河南喜剧《不是闹着玩的》在北京上映并迅速蹿红。随着《不是闹着玩的》的放映,河南方言风也在悄悄地刮,从太原、西安,正往首都北京刮,不少北京观众就学说起电影中的经典之语,学说起了河南话。
《不是闹着玩的》电影主题曲作者田华也说:“学会河南话,就等于掌握了一门与一亿人交流的方式;学会河南话,跟一亿人交流都不怕!”一些观众也表示,东北话、四川话,在京城播放的影视中,已流行多年。而河南话更够味儿,相信也会“说”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大家逗乐高兴时,时不时冒出几句河南方言,肯定能添不少乐子。
河南方言新闻——登上“大雅之堂”的“晋级者”
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故事聚乐部》栏目主持人都是用河南方言来对白串场,很多观众看后给栏目组发来短信:“听到主持人说河南话,感觉很亲切。”郑州电视台《有啥说啥》栏目自从2008年5月13日开播以来,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扬社会主旋律、颂扬真善美,同时积极发挥舆论监督职能,鞭挞假丑恶等不文明行为,督促解决了一些百姓闹心的难事,推动了和谐郑州建设,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它平实可亲,一改传统的新闻价值观,亲近民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新闻学的角度说,方言新闻仍然属于“以平民视觉关注平民生活”的民生新闻范畴。方言新闻节目传承了源远流长的民间语言文化传统,像一个流动的、鲜活的语言文化历史博物馆,对于本地人而言,乡音绕耳倍感亲切,对于外地到该地区的人而言,陌生的鲜活的方言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但是,正如所有新生事物的诞生一样,方言新闻出现后,新闻业界和理论界一直对其褒贬不一。肯定的一方主要从大众传播进入“窄播”时代的观点出发,以地方电视台、区域文化自身求强求大为立场,正面看待中国受众自然分化带来的本土市场的发展契机;反对的一方则主要从“推广普通话”这一国家法定方针为主要依据,从大众传播效力以及社会成本方面审视方言新闻的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建设和谐的语言生活。
河南方言节目的是非前瞻
联系到广州沸沸扬扬的“保卫粤语运动”,也让人们对方言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语言“活化石”的方言,是否应顺应潮流退出历史舞台?在全国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在普通话不断普及的趋势下,河南话还有生存空间吗?专家表示,河南方言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与粤语不同,河南话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听懂,可以实现沟通目的,是有生命力的。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表示,推广普通话和方言并不矛盾,“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究其原因,引用《不是闹着玩的》导演卢卫国的话就是:“河南话表达准确,全国都能听懂。在宋朝的时候全中国的人都说开封话,在唐朝的时候全中国都说河南话。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进入21世纪,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新理念。和谐的语言生活,就是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我们要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河南方言之间的关系,提倡通过“双言双语教育”和在一些地方建立“活态方言保护区”等措施,尽量加强和延续河南方言的活力。[基金项目:北京市高校哲学人文社科项目“明清方言俗语的整理与研究”(立项号:08YB0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方志方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立项号:2011-ZX-335)]
注 释:
①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方言志》第十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页。
参考文献:
1.张启焕等:《河南方言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余林:《方言影视文化现象溯源分析》,《声屏世界》,2008(7)。
3.于松明:《浅谈电视方言中的方言现象》,《现代语文》,2006(10)。
4.杨朝军:《方言传媒的生态学意义》,《新闻界》,2009(2)。
5.尤丽娜:《方言影视:文化盛宴与民俗狂欢》,《电影评介》,2008(19)。
6.成庆红:《方言影视剧产生与发展的多角度考察》,《东南传播》,2007(2)。
7.常伟:《一切只为“闹着玩……”》,《电影评介》,2010(12)。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