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背景下,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开办了专业的对农电视频道。由于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没有能直接产生作用的扶持政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对农电视频道在实际运营中举步维艰。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生存困境
实际覆盖与收视人群错位。由于无线覆盖投入太大,大多数对农频道依托有线网络传输,只有城区人口才能接收到频道信号,而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时难以落地,农民想看也接收不到,使对农频道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名义上是对农频道,但对农通路受阻,能看到的主体观众都是市民而不是农民,但对农节目又是非办不可的。这种实际覆盖与收视人群的错位,带来频道根本定位的动摇,即我是谁?办给谁看?办什么节目?
自制对农节目成本高,收视率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无论是出于品牌发展的需要,还是强化贴近“三农”的目的,大多数省级对农电视频道都花较大力气打造了一两档本地对农新闻或致富信息类节目,与其他主要立足于城市的频道相比有采访半径大、耗时长、花费大的特点。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用于“三农”新闻的数台采访车,曾创下年平均行驶8万公里的记录,即便如此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收视率。
广告经营困难。对农频道从一出生就被推向市场,与其他频道一样参与收视竞争、广告竞争,而大多数对农频道资金匮乏、人才短缺、影响力小,最重要的是覆盖错位问题:精心制作的对农节目城市人不爱看,收视率低;品牌广告不愿投放,而有投放意愿的农资类广告商(这一类广告市场份额本来就很小)因为自己的目标观众收看不到而减少投放,最终使广告经营形成恶性循环。
上述原因困扰着对农频道的决策者、执行者,他们经常陷入频道定位的城与乡、观众定位的市民与农民、市场定位的窄众与宽众等的矛盾纠结之中。
变形: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生存策略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群收看对农频道,各地都进行了专业化与市场化的结合,被逼着“变形”了。落到实处就是“变专为广,变广为专”策略。
变形策略之——“变专为广”。所谓“变专为广”,即将专业化的内容,通过多种电视手段开掘出令大多数观众喜闻乐见的知识、娱乐成分,使其大众化,以开拓频道观众资源。“变专为广”分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
第一,被动的、节目编排的“变专为广”。笔者将三家省级对农电视频道18∶00到22∶00的节目编排列举如下:
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晚间编排:18∶00《群影会》,19∶45《村长开汇》,20∶10《新闻开汇》,21∶01《芝麻官说故事》,21∶26《电影大事件》,21∶52《第九放映室》。对农节目的播出时间在午间,13∶00《12316——9号直播间》,13∶32《致富招招鲜》。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18∶33《露天电影院》,20∶00《首播剧场》2集,21∶55《村里这点事》,22∶20《好运伴你行》,22∶35《精品剧场》2集。对农节目的播出时间在午间和晚间的前黄金段:13∶05《农博士在行动》,17∶50《三农最前线》。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18∶30《二人转总动员》,19∶09《先锋剧场》。对农节目的播出时间:17∶54《我是农民》,21∶59《农村俱乐部》。
众所周知,对一个频道而言,能否在18∶00至22∶00的黄金时段取得较大的收视份额是衡量其竞争力的关键点,是赢得广告的重要支撑。各对农频道在节目编排上,使纯粹的对农节目让出黄金时段,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宽众的其他节目。虽说是无奈之举,但十分有效。
第二,主动的、节目内容的“变专为广”。近年来,一批农村题材电视剧如《希望的田野》、《插树岭》、《清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