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海”中抓“大鱼”

2011-12-31 00:00:00叶同春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1期


  所谓会议新闻,指的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一般说来,不论是传者还是受众,大多对会议报道很反感。其根本原因,就传者而言,会议报道形式较为呆板,尤其是与会领导得似“梁山英雄排座次”,一旦将领导“缺位”或“错位”,属“政治事故”,记者乃至媒体领导必挨批挨罚。就受众而言,会议新闻往往内容空,没有明确、清晰、有用的新闻信息,或将本来很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淹没在空话大话之中;报道形式也多是程式化,这类千人一面、套话连篇的报道,让受众望而生厌、大倒胃口。何况,当今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现代化,许多会议通过电视和网络进行现场直播,谁还愿意接受那类没油没盐、缺滋少味的新闻?
  正因为如此,改革会议新闻报道成了新闻业界克难攻坚的一个课题,最强音是“减少会议报道”,实在需要报道的“应该跳出会议写会议”、或曰“跳出会海抓新闻”。此举从避免会议新闻程式化、空泛化方面,确为可取。但仔细琢磨,仅仅“跳出”并不是明智之举。其实,不论是“文山”还是“会海”,里面均蕴涵着大量的新闻信息。作为以新闻灵感见长的记者,笔者认为应该“潜入‘会海’抓‘大鱼’”。只有潜入会海,才能见识海底风光,才能捕捉到真正的“大鱼”。许多高明的记者,就是善于从“会海”中发现众多好新闻的高手。纵览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他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大鱼”:
  睁大眼睛抓亮点
  有人将记者的眼睛比喻为“探照灯”和“显微镜”:眼观八路,揭微显影。记者一般在突发事件、社会新闻等方面都能如此。但在会议新闻采访中,许多记者往往习惯于程式化报道,既不需要耳朵也不需要眼睛更不需要“记”。因为记者与与会者一样,进入会场就拥有一个资料袋,从会议议程到领导讲话稿一应俱全,有的还有“通稿”。但聪明的记者,视会议采访为难得的机会,始终睁大眼睛去搜寻去发现,果然在大多数记者不经意中捕捉到了一条条鲜活的“大鱼”。
  1983年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就是这样得来的。
  杨汝岱同志在省委四届一次全会上讲话时说(眉题)
  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主题)
  从今年起,省、地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用1/4到1/3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副题)
  本报讯 “今后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这个问题是杨汝岱同志在中共四川省四届一次全委会议上讲话时提出来的。
  杨汝岱同志在谈到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和方法问题时,他说,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从今年起,省、地的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用1/4到1/3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原载1983年2月8日《四川日报》 作者:孔繁祚 夏溶)
  新闻写作中的五个W,有三个是核心要素,即何时、何人、何事,而这条消息居然没有时间。是传者失误,还是没有必要?答案显然是后者。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在四川省委四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对四川省委机关报来说,必然要在头版头条隆重报道。此稿显然是此重头报道的“花絮”,附着在主打报道旁,用不着写明时间。现在的问题是,这样一条“活鱼”为何被四川日报的两位记者抓到?答案无疑是这两位记者在认真听报告,一旦发现领导念稿时借题发挥,就立即记录下来,成为精品。
  全神贯注觅“蛛丝”
  大凡较为重要的会议,往往是既开大会(集中)也开小会(分组讨论)。一般而言,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都在大会上。因此,记者常常关注大会,而忽视“小会”。
  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就是记者在小会上捕捉到的一缕“蛛丝”。对于湖北省第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而言,承担报道主角的无疑是省级媒体,而这条获奖新闻的报道者却是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的记者,其新闻线索竟然来自于“一次分组讨论会”!与会代表在谈到“统计工作的‘注水’现象时,省委书记贾志杰针对簰洲湾洪水‘淹’出几千人口的怪事,严肃地说:‘有的干部报假数字、虚数字,搞浮夸,这种风气要不得,必须整治!’”就是这么一条转瞬即逝的“蛛丝”,被全神贯注的长江日报记者抓到。记者立即三下簰洲湾深入采访,接着又到省计生委、公安局、统计局核实簰洲湾“注水”人口准确数字,然后又上北京采访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最后用典型的虚报数字的事实,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数字腐败”的根源。②
  新闻贵在发现。要想发现有较高价值的新闻,除了专业素养外,采访态度和采访作风起着重要作用。即不论会议大小,不论与会者分量轻重,不论发言是否重要,都得全神贯注地认真观察、仔细聆听,始终保持高度敏感,尽一切可能从与会者的言谈中发现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会海中闪现的灵光。
  众里寻他找“文眼”
  荣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消息《春蚕到死丝未尽(主)蛹蛋白长纤维技术研究获得成功,使从蚕蛹中取丝成为现实(副)》,得来颇费苦功夫。
  1995年6月7日,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蛹蛋白长纤维技术研究鉴定会在成都举行。采访成果鉴定会,不仅对于“从事科技报道多年”的记者而言,是“小菜一碟”,就是初出茅庐者也不是难事。可以说,不动脑筋,就可交差。但该稿作者进入会场,拿到相关材料后,“感到这是个值得动脑筋写好的重大新闻”。有了这个感觉,就着手“众里寻他”。于是,他将早在3年前江泽民获悉此科技项目后将“春蚕到死丝方尽”改为“春蚕到死丝未尽”作为“新闻眼”,与所报道的事实贴近、准确,显得特别“抢眼”。
  就这项成果而言,大多记者能在报道中体现新闻价值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此稿的脱颖而出,凸显出新闻价值中的显著性——两个显著人物,一古一今,一文(文豪李商隐)一政(政治家江泽民),极大地增加了消息的可读性和信息量。
  “文眼”一亮通篇明!仔细搜索和阅读与会议相关的背景材料,就有可能发现闪光的金子。
  饱蘸激情写春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记者在认知事物和还原事物时融入浓浓的个人情感,其新闻作品往往会熠熠生辉,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就是一篇充满浓浓人情味的杰作。
  采写纪念会,一般容易落入程式化:某月某日,在某某地方,由某某人主持召开某某纪念会,到会的有某某某(往往按领导职务的大小和社会名望的高低从大到小排列),某某某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大家向某某某学习,学习某某某的哪些精神等。而《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却别开生面,堪称经典。
  导语先声夺人,令人回味。“一个人的感召力在他身后究竟能持续多久?”富有哲理性的设问开头,留下悬念。与会者“吐露的那些肺腑之言,不由人不去重新体味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使受众不得不读下去。
  主体简洁明快,情事交融。此文主体部分共三段,第一段用概括性语言简介杨刚生卒年月及主要成就;随后两段用雷洁琼、爱泼斯坦、龚普生、高集4位中外名人的话语缅怀杨刚的为人、追求等。且简明扼要,叙事与抒情并举。
  结尾点明主旨,呼应开头。文章用张伯海的话结束:“杨刚是为了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忘却自我的,她不会想到要后人纪念她,但也正因为如此,后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她。”这样,既点明全文主旨,说明人们纪念她的原因,又与开头相呼应,说明只有追求真理和光明的人,其感召力才能持续很久。综观开头、主体和结尾,恰似虎头、猪肚、豹子尾。
  文章饱含激情,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对杨刚深深的景仰和崇敬之情,且剪裁精心,结构巧妙,文字清新,富有浓郁的人情味。③
  结语
  会议新闻,属于同源新闻,采访者众多。如何避免千人一面,采写出独家新闻来?仔细揣摩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奥秘。
  本文从上述四个侧面进行梳理,不外乎两点启示:一是会议采访中,记者的眼睛像电子眼,时刻关注着会议的一举一动,并如实记录在案,然后根据新闻价值规律,筛选出其中个性鲜明、情感浓郁、角度独特的事实予以报道;二是功夫在诗外,即注意收集、寻找与会议相关的一切背景材料,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知识,变“旧闻”为“新闻”。
  注 释:
  ①《海南日报记者谭丽琳的采写过程》,http://www.tianshannet.com.cn/special/2010-20jxwj/2010-09/29/content_5279235.htm
  ②言靖:《论“中国新闻奖”会议新闻的创新思维》,《新闻界》,2010(3)。
  ③叶同春、朱学诗:《经典新闻赏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