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目前舟山群岛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缺乏有吸引力的投融资环境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通过对舟山科技创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现状分析,考量舟山科技创新投融资在政府供给、企业投入、产学研转化和政策法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和企业R&D投入、完善落实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搭建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融资平台、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等优化舟山群岛新区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 投融资环境 舟山群岛新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0(c)-0000-00
海洋科技环境在促进科技进入海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作为海洋科技中的软技术,属于一种软环境,同投入、技术一起共同推动海洋经济增长,是海洋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创新投融资机制能有效的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对优化投资的结构、加强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舟山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的现状
投融资环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特定区域所具有的影响,以及一些能决定外部投资进入并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有机整体。投融资环境按照其物理形态可以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前者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有关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后者主要指无形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法律环境、政府管理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
1.1 硬环境
1.1.1 自然环境
舟山新区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是著名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舟山群岛由1339个岛屿组成,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的15个城市之一,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
1.1.2 物质环境
本文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投融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区用于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市政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达144.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41.8 %。“十一五”期间,新区水利总投入达94.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9倍;金塘工程完成投资25.3亿元。2010年末新区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54.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8.94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22.84万户,邮路长度1316公里。
1.2 软环境
1.2.1 主体意识环境
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更是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2008年,舟山群岛新区企业技术开发费仅6.4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11%(与浙江省比)。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这一比例高达10%,有些甚至达到20%。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表明,企业R&D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较低的科研投入水平反映出舟山大部分企业仍然未能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
1.2.2 政府供给环境
政府供给环境主要是指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投入情况。常用的评测指标是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这是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强度及科技活动规模的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政府对于科技活动的投入与支持引导程度。2009年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62%,上海为2.7%,浙江为1.7%。舟山群岛新区这一指标在2009年为0.97%,居于浙江省的第9位。可见,舟山群岛新区的科技投入水平亟待提高。
1.2.3 产学研转化环境。
“十一五”期间舟山群岛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家,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00多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845件和1195件。[2]
1.2.4 政策法规环境
政策法规环境主要是指税收减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及法规等。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企业税费负担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虽然近年来舟山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性文件,但政策性导向的知识产权保护仍然不够强大,而且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之间彼此缺乏有机的联系,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也有待提高。
1.2.5 社会服务环境
社会服务体系包括专业的风险投资评估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中需要的是专业人员。2009年,舟山群岛新区的大部分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59085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73.74%;专业技术人员达42468万人,比2005年增加1.1159万人,年均增长7.77%。虽然高级化、年轻化比例不断上升,但与发达城市比较差距还较大。
2 舟山科技创新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舟山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对投融资环境的重视不够,导致投融资在政府供给、企业投入、产学研转化和政策法规一系列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使舟山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有着许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2.1 政府科技投入不足,影响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政府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与科技创新投资中政府财政投资所占比重过大的矛盾,科技创新民间投资启动缓慢。工业企业成为企业科技活动的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0.71%。
2.2 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仍有待完善
一些税收减免政策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拥有更多的的自筹资金,人才特别是企业家型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一流的人才才能造就一流的企业。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子,需要大量的海洋人才,而舟山群岛新区的高校很少,海洋人才极度缺乏,所以更要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对留住科技创新所需人才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上进行完善。
2.3 企业R&D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科技创新能力
截至2008年,舟山群岛新区的590个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50个,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8.47%。较小的企业规模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舟山群岛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此外,即使是大型企业,其R&D投入水平也有待提高。
2.4 自主知识产权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2009年浙江省的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为6%左右,居全国第7位。2009年舟山的专利申请量为403项,是专利申请量最少的城市,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居于最后一位,其授予量占申请量的比重为63.8%,仅高于杭州和丽水。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量不多,说明舟山以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竞争力核心仍然不足。
2.5 技术交易合同含金量低
“十一五”期间,舟山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呈现一种波动的趋势,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比2008年其成交金额减少了728.5万元,充分反映出舟山技术市场的服务能力与技术创新仍然很匮乏。舟山群岛新区的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少并且含金量低,其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目光,科技投融资的总量也就无形中减少了。
3 优化舟山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的措施
通过对舟山投融资环境的现状的分析,应尽快解决科技投融资环境存在的问题,提高舟山科技创新能力,使舟山群岛新区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3.1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强度和企业R&D投入
新区政府的科技投入在GDP中的比例应逐步提高到与经济能力相应的水平上。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从而增加了盈利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企业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单个企业难以独立进行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能有效地实施重大技术创新。[4]加大政府的投入,实现政府对企业的引导能力,最终是企业的R&D投入成为主要的投入方式,提高企业的投融资能力,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
3.2 完善并落实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
新区应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企业在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投资是需要很多条件的,除了一些加强法制的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的一些条件之外,是否拥有足够的资金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重点培养和开发积极性的税收支持政策,海洋科研人员作为海洋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