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诚信缺失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2011-12-31 00:00:00马林刘飞
科技资讯 2011年30期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大学生诚信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课题。本文试图找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分析缺乏诚信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诚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0(c)-0000-0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诚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写进中国公民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呼唤着“信用时代”的到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倾向,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诚信危机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1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1)考试作弊。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诚实在校阶段更多地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但伴随学生求学过程中的考试作弊、抄袭别人的论文和作业等等现象都很普遍。诚实与守信的价值观已经不是滑坡,而是快要消失了。
  (2)虚假经历。随着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一些学生为迎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一栏里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打工经历;有人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转眼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
  (3)就业违约。据报道,某市第二中级法院已接连受理6起大学毕业生劳动争议案,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大学生提前解除合同引起的,这些大学生负面形象的存在归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诚信与道德品质的主观意愿使然了。
  (4)拖欠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用于学生的学杂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费用,可部分学生贷款下来后却成为提前消费的“资本”;学生毕业后回避还贷、不及时还贷、不及时如实地通知自己的变动情况等,种种大学生诚信问题导致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
  (5)网络道德虚拟。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能否正确的使用网络,不出现互相漫骂、攻击,不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言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诚信品质。
  
  2 缺乏诚信的原因
  (1)教育缺失。近年来,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和教师不知不觉地以升学为重点,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养成。即使提倡素质教育,也有一种误解,认为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技能的锻炼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吴安春博士后认为,诚信的缺失主要源于三个问题的背离:1、道德知识与价值的背离;2、道德认识与信念的背离;3、道德知与行的背离,归结起来实际上是个信念问题。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道德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将之转化为信念,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将之体现出来。
  (2)社会影响。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种变革,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思想都带来很大的冲击,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复杂的变化。而在当前经济的转型时期,我国还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失信行为还不能够得到监督和应有的惩罚,社会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违背道德的现象。在校的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人生观未完全定型,由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在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时,自身也不由自主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道德底线一降再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这一切都要求高校的诚信教育必须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才能登高望远,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从教师自身抓起,教育者先受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所以广大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接受群众和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带动学生树立起“诚信”的形象。
  3.2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以求真务实为核心的诚信教育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做到教书育诚。课堂上老师的表率和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收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箴言,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情感;选取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儒商诚信的实例,正面教育学生,有步骤地实施道德认识、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计划。
  (2)创设诚信环境,做到环境育诚。人为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只有身处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学校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因此班级诚信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这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室有宣传诚信的阵地,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另一方面在班级中培养浓厚的诚信之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上得到升华。
  (3)寓诚信于活动中,做到活动寓诚。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有效开展不可或缺手段。各级学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导航人,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专题培训内容和思想宣传阵地上应将其作为指导性原则有目的的开展学团工作。在各种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长此以往,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让学生自我审视诚信或其它方面不足的客观约束力。
  3.3 进行诚信实验
  通过各种途径如开展考试无作弊保证签名活动、助学金自觉偿还、本校模拟就业签约等,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大学生诚信基金会,每年组织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评比,优秀者及时表彰。
  3.4 加强考察监督机制
  大学诚信教育要取得效果,同时也离不开大环境中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比如,社会评价机制的健全、教育制度的完善、用人制度的健全。这些要依靠全社会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逐渐完善。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真人,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必备要求。通过课堂教育渠道和校园文化的烘托两方面共同打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所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因为当代大学生是若干年后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所以加强对他们的诚信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李翠兰.传统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J].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