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常见技术问题级对策分析

2011-12-31 00:00:00孙文进马海江
科技资讯 2011年30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建筑施工的各种技术问题成了制约建筑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本文就对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的基坑支护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作了分析!
  关键词:基坑支护 钢结构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0(c)-0000-00
  
  近年来,开发商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对建筑的功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每一个功能的应用却又是建筑质量的一个瓶颈,不仅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而且对各种技术的也是一种考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和钢结构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技术,是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基坑支护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基坑支护工程
  1.1基坑支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1)基坑支护的理论依据资料少
  基坑支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问题,基坑支护技术涉及土力学中典型的强度与稳定问题和维护结构与土体的共同作用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基坑支但大多数论述的是各种基坑支护技术的理论依据,但是针对一个有具体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和功能要求的基坑工程,设计计算等理论性应如何选择一种既合理,又安全有效,且施工简便的基坑支护方案,并进行优化设计的论著资料却不多。
  2)深基坑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了满足就建筑的需要,当前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已发展到以深、大、复杂为特点的新时期,尤其是在软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深基坑支护与开挖的困难大,隔水、降水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支护结构的合理选择及设计,基坑回弹隆起与侧陷变形的测试与稳定措施,各种计算参数的取值及测试方法,基坑工程施工工艺的改进等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尽快发展。
  3)基坑施工质量低,事故频发
  基坑开挖支护工程多由施工单位自己完成,由于施工技术水平有限,进行参数取值、计算方法无章可循,使一些工程设计缺陷多、隐患较大,盲目挖潜,以致造成安全储备过低,发生严重工程事故,或盲目增加安全储备造成严重浪费。
  1.2基坑支护技术优化分析
  1)桩排式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桩排式围护结构是将单个桩体,如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等并排组成竖直的坑壁挡土结构,是维持基坑稳定的临时结构物。其优化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桩排式围护结构计算模式的选择,计算时,要根据场地地层,特别是基坑下部土层性状而定。当下部土层较好时,宜采用自由端法(简支梁法);桩排式围护结构设计一参数的优化,优化的主要内容是对支护桩的嵌固深度、锚杆的支点位置、桩身弯矩、桩径及桩边距、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参数进行合理化设计;由于锚点位置越往下,锚杆拉力越大,而锚杆拉力越大则意味着支撑的造价越高,因此在考虑优化时,一方面要使桩身弯矩尽量小,另一方面锚杆拉力也不能过大。
  2)水泥土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水泥土围护结构是用水泥系材料为固化剂,通过特殊的拌和机械在地基土中就地将原状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经过土和固化剂(水泥)或掺合料产生反应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整体性和水稳性的加固土圆柱体。其优化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水泥土墙需优化的设计参数有嵌固深度、水泥掺入比、格栅数、空腔横向搅拌桩数、空腔纵向搅拌桩数等;在水泥土墙结构设计中,桩墙的稳定性及造价主要与嵌固深度、掺入比、水泥土墙厚度等因素相关,当其他设计参数一定时,上述因素对水泥土墙的稳定性及浩价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单因素分析,由于其他设计变量都取为定值,所以很容易取到最优值;在实际工程中,影响因素很多,单因素分析下的各最优值的组合并不一定是整体的最优值,由此,需对各设计参数进行组合、调整、验算,使之在满足基坑工程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达到最经济。
  2钢筋施工工程
  2.1钢筋工程常见的技术问题
  1)钢筋的锈蚀
  由于钢筋是经高温熔炼使稳定于自然界的铁的氧化物一铁矿石脱氧而得,处于高能量的不稳定状态。在高温环境介质(如水,氧气等)作用下,很容易恢复到本来较稳定的铁的氧化物状态,产生腐蚀。由于钢和混凝土组织的不均质性,水,氧气等这些环境介质渗到钢和混凝土界面上的浓度不一致,这就使得钢筋表面处于活化状态,即容易发生铁的离子化同时放出游离电子,而在钢筋表面的电介质却具有足够的氧化剂,能与放出的游离电子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因而握裹在混凝土里的钢筋存在着上述电化学反映的条件。在一般混凝土较为密实的情况下,水泥水化后生成大量高碱性的二氧化钙。
  2)钢筋连接同截面影响钢筋整体受力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钢筋的承载力随着接头率的增多而加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被连接钢筋应能完成应力的可靠传递,等强传力是所有传力钢筋的基本要求。超强连接接头可能会改变钢筋的性能,引起塑性铰位置的转移(移至梁、柱短头箍筋加密区以外),对结构的延性及抗震性能造成不利影响,规范有对钢筋超强的限制,因此,钢筋连接接头并非越强越好。钢筋连接区段与整体钢筋的变形能力(变形模量)应该一致。
  2.2处理方法
  1)钢筋链接区街头焊接处理
  进行焊接时,接头应尽量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时对受弯构件而言宜设置在弯矩较小处(如反弯点附近),避开梁、柱端头箍筋加密区。对于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应该尽量避免有多个接头,以免对钢筋传力性能造成过多的削弱。接头应相互错开,对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钢筋占全部受力钢筋的面积百分率应加以限制,以避免过多的裂缝过于集中。在钢筋连接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以增加对连接区段的围箍约束。钢筋焊接骨架和焊接网采用绑扎连接时,受拉焊接骨架和焊接网在受力钢筋方向的搭接长度,应符合技术规程的规定。
  2)钢筋受锈蚀处理
  钢筋焊接好后,混凝土必须密实,不得有孔洞、蜂窝和麻面,混凝土水灰比宜较小,水泥用量宜较多,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根据混凝土的水灰比来确定湿养护时间,如水灰比为0.4时湿养护宜为3d,水灰比为0.5时湿养护宜为14d,而水灰比为0.6时湿养护宜为6个月。由于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对钢筋受力影响很大,在确定混凝土厚度时必须符合相应结构的设计规范或规程的要求。
  3)钢筋绑扎处理
  板和墙的钢筋网要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交叉点,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错绑扎,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产生位置偏移。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20-22号铁丝绑扎,绑扎要牢固可靠,铁丝长度要适宜。板、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钢筋居中,主梁钢筋在下;主梁与圈梁交接处主梁钢筋在上,圈梁钢筋在下,绑扎时切不可放错位置。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对双向受力钢筋,必须全部绑扎牢固。
  3结语
  总之,上述问题在建筑施工现场中出现较为普遍,关系到建筑质量,施工方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章,达标施工,以确保建筑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显洲. 基坑支护工程的优化设计研究[J]. 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