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义杰 打造跨越国界的“一周厨品”

2011-12-31 00:00:00章英
中华儿女 2011年18期


  开车穿过拥挤的南宁市区,一路奔向东南,过宽阔的壮锦大道,沿途棕榈树高大茂盛、开枝散叶,笔直而立,排列整齐地伸向远方……这里是江南区开发区,中盛天鸿投资集团中国-东盟食品安全产业链基地加工配送中心就建在这里。
  新基地刚刚建成剪彩投入使用,花篮里的鲜花依旧芬芳、地上的鞭炮屑还在原地,机器即已启动,也引来各方专家前来考察。集团董事长、广西自治区博白县客家人周义杰,一刻不停地忙着管生产、讲理念,向各方宣传自己的食品安全产业链。
  不知疲倦。
  半生梦想、十年砥砺,他终于将自己的成果带回家乡,推上东盟自贸区一线。
  
  险以远而终至之
  周义杰的食品安全产业链加工之路,从高校食堂开始,充满心酸曲折。
  2003年4月28日,周义杰坐飞机从南宁来到北京,他中标中国科学院食堂,这次是来走马上任的。充满成功喜悦的开端被彼时气焰正盛的“非典”杀得悲情万分——首都机场空无一人,到处都是罩着蓝色隔离服的医务人员追着刚下飞机的旅客们进行安检。而他即将承担的第一顿饭,则是做给当时中科院里被隔离的67名疑似患者。
  离家前,爱人左右阻拦,周义杰打定主意,“全国‘非典’,在哪里都差不多。我不怕死。”不怕死的周义杰,为隔离人员精心准备饭菜,直到他们解除隔离,重获自由。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此之前曾经偷偷写好了遗书,给爱人、给父母、给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他也不是不怕死,现在回想起来总觉一身冷汗,只是在当时,对实现理想的渴望远远超过了身边的艰难险重。
  生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大山深处的周义杰,12岁才有机会读小学。贫苦与闭塞的年代,谈梦是一种奢侈。高中时,母亲盼着他考上大学,一是可以吃公粮,二是可以不用再让家里卖十头猪帮他娶个媳妇。因为太紧张,他与理想学校失之交臂,不过还是考上了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专科。天地更广,他放手逐梦。在学校里,他创办了学校第一个经济类社团广西民族学院经贸学会,又创新大学社会联合会模式并任首任会长;他曾经带着50多名贫困学生一起创业,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也曾经在学校里前所未有地靠拉赞助,办成了育才杯——在邕大学“爱我中华”演讲比赛,堪称风云人物。
  精彩的大学生活让理想在心中疯长,而走出校门又被现实打入残酷之中。周义杰经历过机关工作,又不到一年就下岗,为了生活到处讲课,只讲得嗓音嘶哑,被酒店老板看中聘为经理,又被树立为大学生下岗再就业典型。光环笼罩下依旧贫穷,甚至交不起房租……生活变着法考验着这个中等身材、瘦而精干的汉子。
  2002年底,周义杰投标中科院食堂,排名第二。次年,因为“非典”,第一名退出,他终于又有一次机会,“冒死也要抓住”。
  8年时间里,周义杰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准时出门采购,风雨无阻。跟很多经营者不同,周义杰对原材料质量的重视程度,堪比给自己家买菜做饭。好品质、重安全、味道好,人又肯吃苦,周义杰在中科院做得顺风顺水,跟很多教授、院士都成了朋友。
  除了做饭,周义杰最大的兴趣就是在中科院里听讲座。第一个讲座的内容还记忆犹新,是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讲“中国经济未来走向”,主要内容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当时他讲中国13亿多的人口,中国的食品消费市场庞大,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市场。”这个讲座启发了周义杰,视野一下冲进了国际市场。
  也正是2003年,中科院院士杨乐第一次对周义杰提出了食品安全产业链的建议。中科院食堂,几千人吃饭,每年要几百吨的猪肉,几百吨的米,几百上千吨蔬菜……杨乐排队买饭时,跟周义杰说:“假如你做成规模化,标准化,也许你这种产业链能做得更大。未来国家一定会重视食品,尤其广西山好、水好,靠近东盟的地方,应该可以大有作为。”此后,周义杰每一年不定时地看望杨乐,每一年跟他汇报工作,每一年他们都要说起这件事。
  将食品安全做成产业链,周义杰开始暗暗准备着。
  他到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读EMBA,积蓄能量,只待一搏。正逢其时,他的家乡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正式站到中国-东盟双边交流前沿,合作日益深入,平台日益稳固。周义杰于是投资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战略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先从理论入手,手握高校后勤管理经验,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东盟前沿。理想又一次在前面招呼着周义杰,心里再也按捺不住。
  从经济基础,到理论能力,他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梦想与现实的转换,不顾身边人的反对,放下北京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广西,开始食品安全产业链基地建设之路。
  
  为东盟带来食品加工安全产业新模式
  2011年8月28日,周义杰拿到批复,中国-东盟食品安全产业链加工基地被正式批准。被教育部定义为“中国高校后勤连锁餐饮第一品牌”的“一周厨品”模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升级为中国-东盟食品安全产业链基地加工配送中心。
  从投融资担保到种子、化肥安全性,到种养殖基地安全性,到中央厨房加工中心安全性,到物流安全,直至终端消费者,构成周义杰食品安全产业链基地加工配送流程的循环经济链。他特意把这个流程做成一张示意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他热衷于带人参观完基地之后,再回来给人讲他的理念。现在,大家都能听懂了,笑着喝彩,而最初时,这个理念被很多投资人视为空想。
  周义杰不气馁,一家一家地找,一个一个地谈,终于打动了两个投资人,可是真到投资的时候又都退缩了。他就再找,再谈。那段日子,他不敢回家,爱人让他放弃,他不肯,两个人每每因此争执,他索性睡在办公室。
  他把项目取名为“一周厨品”,面向高校、社区、部队等的食堂供货。标示是一只冒着腾腾热气的饭碗,他希望通过努力,让里面的食物安全、美味地送上大家的餐桌。
  两年来,周义杰带领着“一周厨品”默默地发展。2011年6月,“一周厨品”项目被南宁市江南区政府推荐到自治区,进行广西2011年重点项目汇报。自治区领导听完周义杰的介绍,相当兴奋,觉得既符合广西特点,又符合国家当前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食品安全的事情要好好地做。中国-东盟安全产业链,这个名字才符合你的创业思路。”周义杰的第一反应是激动,他得到了最大的理解,紧接而来的就是压力:众多瞩目,必须做好。
  在项目必要性论述中,周义杰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北部湾经济圈、南宁-河内经济走廊、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南贵昆经济带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开发政策的出台,为本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成为经济问题,更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不仅如此,食品贸易全球化,对食品全控制机构提出了跨境挑战。而如今,不论政府监管还是公众消费习惯,不论加工企业还是原料供应商,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没有建立起可控的食品安全产业链条……而今,周义杰决定做先行者。
  商人重利,商人也重责任。
  最贫困时,他曾经抱怨命运的不公。现在回想起来,他又感谢那段日子,他相信这是上天对他的考验。他更感谢当年的自己,没有退缩,哪怕身边荆棘密布,前方迷雾重重。可能只是理想的缘故,最终使他到今天为止无怨无愧。
  未届不惑之年,他已经走来——带着对中国食品安全模式标准化的探索,带着心中的赤诚与激情,带着骨子里永不妥协的坚毅与诚恳,走回家乡,走遍中国,走进东盟。
  责任编辑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