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助推“未来中国”

2011-12-31 00:00:00陈晰
中华儿女 2011年18期


  熟悉王红的朋友都说,她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或许是因为骨子里的天性使然,或许是因为母校北京大学给予她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2010年,她辞去了在外人看来那么体面光鲜的工作,成为一名专职的公益工作者。
  她创办的公益组织名叫“未来中国助学联盟”。成立短短一年的时间,已经举办了20场“领军人物大讲堂”,赵启正、吴建民、查锡我、张亚勤、康辉、路一鸣、侯斌……这些公益导师们走进大学校园,和年轻人分享生命的智慧。
  “传递思想,分享生命”。王红说,这八个字是未来中国的使命,也是她为之努力的方向。
  
  要做“智力公益”
  在创办“未来中国”之前,王红的经历算得上丰富:北大国际MBA公关主任、《财经》杂志主编助理、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秘书长……在不同的岗位,王红总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生命的价值是应该这样体现吗?“在内心深处,总觉得有一种隐藏的愿望未曾满足。”
  这隐藏的愿望,在2008年的冬天开始被点亮,熊熊燃烧起来。
  2008年,一个极其寒冷的冬日,下班了,王红在路边打车,一会儿的功夫就觉得全身被冻透的感觉。“当时我就想,我能坐在车里,回到一个温暖的家,但是还有很多人衣食不周呢,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事呢?”
  回到家里,她写下了一首小诗,作为“寒冬送暖”活动的倡议书:
  “当凛冽的北风吹打着我们的脸颊,您可曾想到,不是每个人都有着温暖的家。圣诞的花烛即将点亮,新年的钟声也将敲响,您的举手之劳就能把爱播种到他人的身旁。一床家里闲置的棉被,一件您可能早已想不起来穿的衣裳,却能给寒冬带去温暖如阳光。让母亲舒展愁苦的脸庞,让孩子开心的笑荡漾。当春节的鞭炮声响,爱与温暖的灯在家家户户点亮!”
  王红将这段话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当的工作伙伴和朋友们,没想到很快收到了热烈的回应。很多朋友打电话过来要捐赠衣物,还有一些公司的党、团支部也号召大家支持这个活动,甚至还有朋友让她将这封信翻译成英文、法文转发,邮件被转了多少次已经无法计算。后来,开始有不认识的人找到王红要捐东西。几十天的时间,这次募捐活动收到了一大批衣服、棉被、图书、玩具。在全国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这些物品被送到了北京平谷的一个村子,捐给那里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和贫困家庭,更多的则被寄到边远的穷苦山区。
  这次的事情让王红意识到,一个很小的善念,其实就可以汇聚特别大的力量。“这样的‘微公益’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负担,不是要你节衣缩食去做慈善,而是将每个人的举手之劳汇聚在一起,汇成大爱。”
  这一次的寒冬送暖,也让王红感受到助人的快乐,那种充实而确定的感觉让她坚信,这才是自己后半生要做的事情。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不久,正是全民的慈善和公益意识普遍觉醒的时候。但是,提到慈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两个字:“捐钱捐物”。“其实,除了捐钱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行善。比如,智力和精神上的付出和互助同样是慈善,愿意付出爱心的人很多,只是需要有人组织,有人牵线,我觉得,这是我能做的,也是社会需要的。”
  王红说,在创办未来中国后,她发现,这个理念其实和很多人的想法是暗合的,只是自己“揭竿而起”做了这个事情。所以,在搭建起这个平台后,才会得到如此多的帮助。
  越物质的世界越需要精神家园
  在北京大学工作的时候,王红和校园里的学生有很多接触。在之后的工作中,不管在什么岗位,她也会有意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她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很不少生活在不快乐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中,她觉得他们需要实际的引领,而不仅仅是课堂的知识。
  “他们思考的问题,很多都是:我怎么样才能成功?怎么样才能出名?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在这些问题中纠结挣扎
  王红为这些孩子们担忧。“他们的困惑迷惘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这怪不得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很需要有人给他们一些指引,看似过不去的牛角尖,有人点拨一下,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王红说,公益组织不能代替家长、学校,但是起码可以在外围做一些积极的修补工作。对年轻人来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告诉他们除了赚钱,出名,一味追求所谓的成功之外,这个世界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于是,在决心投身公益事业之后,王红选择了成立“未来中国”这样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公益组织。
  她辞去工作,从头开始,招聘团队,租办公室,找到以前的朋友和工作伙伴,一个个开始介绍未来中国和自己的理念,请求他们加入自己,一起为青年做点事。
  这一次,收获的热情同样让她出乎意料。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欣然为未来中国题词:“再造中国,走向未来”。这8个字让王红诚惶诚恐,也给了她更大的信心和力量。
  香港廉政公署前高级审查主任查锡我先生,以62多岁的高龄飞来内地为学生们做演讲,还坚决不肯让她支付路费,他对王红说:“我们应该以身教而不是光是靠言教。假如我们做不到自己所讲所教,我们不树立榜样,怎么要年轻人去做呢?光会讲而做不到的教导只是空话而已,没有用的!”
  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首位残奥大使侯斌如今是职业演讲家,有着身价不菲的出场费,经康辉介绍给王红后,他一直关注未来中国,并主动给王红打电话,表示愿意加入他们的公益演讲。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侯斌面对上千名学生,告诉他们,人生有两支神奇的魔杖,一是信念,一是感恩。
  摩托罗拉公司副总裁刘飞,不但自己出资捐助未来中国,还推荐了自己的妻子也加入进来做志愿者
  王红说,自打“未来中国”成立以来,这样让她感动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未来中国’不是我的爱好,而是我的事业。因为把公益像事业一样做,做得专业,做得认真,才对得起这些人对我的信任。”
  
  要“明师”而不是“名师”
  “让我们聚合的力量发出太阳般的光芒,让更多人的生命更加欢欣。”在自己创办的《明》杂志创刊号卷首语中,王红以这句话作为结句。“生命光芒,不仅仅是那些讲台上演讲的人的生命光芒,包括台下的每个学生,每个参与者,我的团队。”
  王红说,“未来中国”选择的导师不是“名”师,而是“明”师。“我希望给他们的,不是那种慷慨激昂的成功学演说,而是能带给他们希望、温暖和智慧的分享。有些导师没有惊人的口才,他们讲的可能特别朴实,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有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气泡,但它却是你最需要,最不可缺少的。”
  “未来中国”选择的学校也大多不是名校,而是二三线城市的非重点类院校,因为王红相信,越是这些地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的机会相对少,他们更需要智者和师长们的引导。有一次王红去香港开会,她发现来自内蒙、新疆的很多学生都听说过“未来中国”,这让她十分欣慰。她说,接下来的一年,“未来中国”仍会选择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作为主要的对象。
  “像大多数学生一样,在寻找目标的征程中,我也无可避免的被迷茫纠缠过。而今天,《未来中国》的讲座告诉我:自我价值,正是在寻找中实现。只有在行动中才可以感受真实的世界,才会发现世界不是只有学分、考证、500强、豪宅和名车,才会发现自己所认识的只是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才会找到多元的价值,才会找到不同的追求。然后,去毫无顾忌地追求,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每一次,收到学生这样的反馈,都让王红很欣慰。她说,尽管每一天都在理想和世俗之间平衡碰撞,甚至遭遇不理解,或被泼冷水的时候,这些孩子们的话语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2011年6月12日,王红的父亲因病去世,那时,王红刚刚结束在重庆工商大学的讲座。往老家沈阳赶的路上,她被内疚的痛压垮。“我恨自己为什么没能一直陪在父亲身边,难道地球离了我就不转了吗?但是想到,与生命对等的只有生命,当我在为更多的生命奉献的时候,我就不觉得内疚和遗憾了,因为我的父亲会为我欣慰和骄傲。”
  2009年,在达沃斯论坛,一位日本学者的讲话让王红印象深刻,他说,未来世界经济的模式将从商品经济转向志愿经济。如果说商品经济是人们以利润为最大化来作为驱动力的话,那么志愿经济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最大驱动力的。“我相信这个趋势,现在整个社会从事NGO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王红说,今后未来中国助学联盟会举办更多的领军人物大讲堂,还会建立导师热线,让导师与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互动。目前已在多所高校成立起了“未来中国助学小组”,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发起公益活动,让更多人来加入,把智力公益的概念传递到更多年轻人的心中。
  责任编辑 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