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健 在东博会“核心”这八年

2011-12-31 00:00:00华南傅祎男
中华儿女 2011年18期


  这里是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院子里的雕塑是一朵洁白的朱槿花,饱满地绽放,生机盎然。
  这里是整个中国-东盟博览会核心。
  郑军健在这里工作将满8年,从事务局副局长、局长,到同时兼任事务局局长、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长,亲历中国-东盟博览会从无到有,也见证着广西在中国-东盟双边交流中作为桥头堡的快速发展,大步向前。
  
  压力重重的筹备之旅
  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倡议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并写入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中。
  中国-东盟博览会自此落户南宁。在南宁,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12月,博览会秘书局组建,郑军健从南宁市副市长任上直接被调任至此,担任副局长。在郑军健的记忆里,最初他还不是调任,而是抽调。中文专业出身,当过大学中文系教师、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的郑军健,任南宁市副市长时也分管教科文卫。在他的履历中,从来没有哪段经历跟经贸、外交沾边。既是党员,就要服从。郑军健迅速到岗,一头扎进从未涉及过的工作中。
  其实,不光是郑军健,秘书局成立之初,所有人都在共同进行着探索。这支队伍当时就十来个人,又确实非常年轻,大多是从政府、企事业单位临时抽调来的,还有社会招聘的本科、硕士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也缺少专业知识,“这个可以说是全自治区厅局级单位里最年轻的团队”。
  彼时南宁又是一个经过专家论证不适合办大型展会的城市——产业基础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硬件、软件双重准备都不够充分。
  对外,首府南宁吴圩机场甚至降落不了波音747机型,而且停机坪只能停三四架飞机。航线也是大问题,唯一一条国际航线到越南首都河内,经常处于停开状态。对内,专业人才队伍也很缺乏——物流人才、大型活动统筹人才,甚至翻译,都难以应对如此规模的国际盛会。
  郑军健想要跟东盟国家沟通展会事宜,抓起电话却发现除了越南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联系,其他国家连联系方式都没有,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合作更不知从何说起。前方一片迷雾。
  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非常正常的。万难之中,只有一个目标始终不曾动摇——坚持一流标准,坚持与国际接轨,“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起点低,要求不能低,不要因为我们没有从事过的工作就降低要求。”
  2006年,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和东盟十国元首齐聚南宁。接待已经得心应手。
  至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七届,已经成为南宁、广西甚至中国与东盟各国每年一次、最值期待的双边政治、外交、经贸、人文盛会。
  南宁与东盟的国际航线陆续开通。现在除了文莱,从南宁到东盟其他9个国家的航线都已开通。中国与东盟,正在逐步从双边走向一体,广西也越来越能够担起这样的责任,成熟稳健。
  
  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
  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是一道向西凸出的半封闭海湾。那一湾沉静而优美的港湾,把中国和东盟十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唯一内陆国老挝,也位于东方多瑙河——湄公河流域,而湄公河上游就是我国澜沧江。
  经贸往来、民间交往、文化交流……宽宽窄窄、疏密相宜的交织水系,将中国和东盟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将水的缘分作为打开彼此心扉的最好途径。首届中国-东盟开幕式上,来自11个国家母亲河的水,在万众瞩目下徐徐汇集在一起。全场沸腾。
  在郑军健的记忆中,那是一次万分辛苦的旅程,负责取水的的是一位女同志,用了13天跑完了11个国家,取回各自母亲河的水,回来后又马不停蹄地分别取到黄河、长江和广西的母亲河邕江之水。“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就在广西。而今,我们用开幕式把两千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历史展示了出来,而中国-东盟博览会则是我们重新搭建的一个平台,因此这里不仅仅只是举办一个博览会,而是要建立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虽然道不尽辛苦,但郑军健认为一切都是值得。因为开幕式不仅仅是一个仪式,实际上是把博览会的主题、博览会的意义、博览会的内容,以及中国跟东盟合作的背景、历史以及前景,通过开幕式来展示。几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开幕式永远令人期待,每每使人耳目一新。
  永远被效仿,从未被超越。提起这些,郑军健笑声朗朗,浅豆绿色的半休闲T恤、灰色西裤,使得他整个人看上去都那么充满生机和活力。他时常说,中国-东盟博览会筹备工作,确实要以年轻人的心、年轻人的闯劲和魄力才能干好。而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在这样力量的推动下,以年轻的势头向上生长。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局又面临新形势,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成为新课题。
  “自贸区不是一成不变的。”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开始最早推动力在于双边商品的降税。郑军健就带领博览会可能更多用降税的特殊优惠方式来吸引东盟各国和国内省区市前来参加。自贸区建成之后,降税推动力就会慢慢减弱,郑军健他们的目光要继续投向远方,向着自贸区建设的深远方向延伸。
  “比如现在我们以货物贸易为主,那么中国-东盟领域今后的合作,还有什么领域需要去深化?我们现在考虑的就是在做好货物贸易方面,要做投资促进的工作,尤其是把中国的企业,推动到东盟国家投资,叫走出去。即改变中国过去过多依赖出口商品的模式,也是东盟国家希望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最特殊之处,就在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增长点和双边诉求。这些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催促着中国-东盟博览会不断调整办会重点,也使得桥头堡广西的发展快马加鞭。
  客观情况给中国-东盟博览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贸区建设,前提也是要让东盟各国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在考虑专业化的同时,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在持续推动东盟国家产品档次不断提升。现在在广西,边贸已经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经济。在边境凭祥、东兴,界碑庄严树立,中国海关严肃而亲切地迎来送往。两国人们川流不息,互市共赢,好像是一家人。不远处就是边贸商品,它们来自越南、缅甸、泰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有食品、生活用品,也有红木家具等大宗商品。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所取得的发展,在边贸小镇、在边境市场,甚至在两国百姓的脸上,都写得清楚。
  在距离友谊关只有几公里的地方,一座紧凑但看上去极现代化的办公楼静静矗立,这就是凭祥保税区。这个保税区已获批复,连牌子都已经挂上,只待开门办公营业,为友谊关与埔寨边贸市场之间再添一个边贸的平台。而这样的边贸市场,在广西,已经越来越多。
  郑军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8年的光阴,伴随着中国-东盟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而显得沉甸甸,饱满而充实。然而他依旧喜欢用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激励自己,为自己和同事们的拼搏做一个注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是郑军健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绝对不能出现的状况。在郑军健的脑海中,有一个词就是“拼命”,而这种拼命,是要用一种战略性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来全盘考虑这项工作,为自身拥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胸怀和气度而努力,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搭台。
  责任编辑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