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前
(汉阳大学 中国问题研究所,韩国 首尔 133-791)
韩国新村运动评析与启示
——以社区开发为视角
胡世前
(汉阳大学 中国问题研究所,韩国 首尔 133-791)
韩国新村运动的宝贵经验正在发展中国家被如火如荼的推广中。它之所以可以克服“时空”的限制并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推广的合理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运动展开过程中遵循了社区开发的基本理念并保持了社区开发的基本特征。诸多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深入研讨社区开发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并参照新村运动的经验,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国家的新式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新村运动;社区开发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为从根本上解决区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发展中国家中掀起了以发展和壮大社区综合实力为宗旨的社区开发热潮。而什么是社区开发(community development)呢?社区开发就是重视培养社区公民间的协同与互助意识,并通过挖掘民间组织的潜能来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为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1](P36)。从社区开发的概念上来看,它与以行政为主导,政策为指向,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区域开发(regional development)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正因如此国际组织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各种国内危机的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出现“昙花一现”的景象,始终贯彻全面培养和挖掘国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宗旨[2](P3)。从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成功经验上来看,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有效地提升本国公民对社会公共问题关心程度与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事国正在面临的政治、经济、宗教、种族间对立等棘手的社会问题。
韩国通过70年代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加快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从1974年到2004年的30年期间里已经有包括中国在内133个国家的41,610名各界国际人士到韩国现场学习新村运动的宝贵经验[3](P333)。从这组数据里不难发现,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对新村运动的认识已不仅仅是一个只局限在具有韩国民族性、地区性和宣传性的成功区域开发模式,它更像是一剂可以推动发展中国家全面发展的“强心剂”。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新村运动的先行研究却只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为了甄别新村运动的性质而进行的研究。在强调了政府面临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和综合性社会压力的情况下被动性提出来该运动的历史背景后,给出了该运动是为了减少城乡差距并在政治上拉拢“民心”的政府主导型区域开发运动的结论[4][5](P193)。第二是从经济视角出发的。利用经济及地域开发原理阐释了在当时韩国政府是如何扭转了财政不足和政府信任危机等不利局面的同时,正面肯定了该运动所带来的丰硕经济成果,并强调了该运动在韩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第三是从政治视角出发的。利用权威主义和官僚主义原理阐释了运动初期,政府在农民的综合条件十分有限的前提下,提出的政府动员型的公民参与形式是正确而又合理的观点,也正面地认同了在该特殊时期公民的参与动机和原动力并非来自于公民的自觉性的事实。第四是从社会视角出发,正面肯定了通过该运动的全面展开,取得了改善社会综合环境,为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和加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2](P38-39)。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从社区开发理论出发,深入的阐释国际组织将新村运动作为成功的社区开发而不是区域开发模式来推广的具体缘由,并从理论出发来验证该运动的宝贵经验是具备了可以突破韩国民族性、时代性及地区性的限制,是具有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推广的合理性的先行研究则为凤毛麟角。仅韩国的苏镇光教授《社区治理与韩国的新村运动》和黄研秀教授《农村新村运动的再照明》两篇文章中对新村运动中出现的公民参与行为的性质进行了具体阐释,做出了公民行为上的某些细节已经体现出了民主主义的端倪,也在某种程度具有主动性和自愿性的结论。如果在学术上对新村运动性质和公民参与动机上仍存有分歧的前提下,坚持走大力推广新村运动的国际化路线,首先会遭遇到公信度下降的问题。其次不仅容易出现因盲目的“拿来主义”而引发副作用,而且还可能出现该运动的经验被其他国家误用的情况。
对于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而言,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线。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中国政府在解决“三农”过程中,推出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丝毫没有脱离国情或刻意照搬其他国家的先进模式。但是从中国政府多次派遣相关人员到现场学习新村运动经验上来看,可以间接地表明该运动的宝贵经验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参照和借鉴价值。本文从社区开发视角出发剖析新村运动的运作原理,并希望从该运动的宝贵经验中找出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棘手性社会问题的合理方案,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尽点微薄之力。
社区开发的目标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为社区开发是为了有效地解决社区内部全盘问题而出现的运动。而社区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所以也注定了该运动目标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理在新村运动初期,虽然只将运动目标锁定在相对单一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活与生产基础条件上。但是随着运动的深入展开,也被升华为具有综合性目标的全国性社区开发。在运动的高潮期,目标被扩展到改善公民生活态度,提倡公民现代化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公民的思想启蒙教育,提高工厂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等。
社区开发是从能完善公民意识的精神启蒙教育开始的。公民的行为就是意识的具体表现过程。当公民意识得到强化时,就可以被转化为意志。而公民意志就是直接左右或影响行为的原动力。如果从公民意志的角度出发来探究行为的话,可以从本质性意志(Natural Will)和合理性意志(Rational Will)两个方面入手。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本质性意志就是追求大多数公民的相对统一行为的过程[6](P19)。也就是说本质性意志不仅要引起个体公民对其他公民的立场、建议以及集体或社会利益的兴趣和关心,而且要使公民达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个体公民通过本质性意志来寻求符合大多数公民的利益和满足公众需求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公民本身的社会价值。反之可以把合理性意志看作个体公民为了确保本人顺利完成预期目标,对所存在的诸多实施方案进行慎重地比较和分析后实施具体操作。所以说当个体公民形成了按照合理性意志来处理事务的习惯时,一般只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利益和本身的人生目标上,而对其它公民的意见或处境表现出的往往是漠不关心。
在新村运动中主要是通过公民间或官民间协力的方式来解决社区内的公共问题,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不难看出在新村运动中公民的行为主要是按照本质性意志而进行的。在新村运动实现改善社区内全体公民的生活和福利条件等预期目标过程中,十分重视培养公民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大局意识。正是通过这些有效的意识启蒙教育手段,才使公民在面对个人与集体利益不一致时,往往选择了个人服从集体利益。所以说在新村运动中认真彻底地贯彻了社区开发重视完善公民意识的准则。
为了满足公民在接受意识启蒙教育过程产生的各种物质方面的需求,社区开发将第二阶段目标集中在改善或提高社区的综合环境上。这里提及的综合环境包括了公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及国家为了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而推出的各种社会救助机制。显然社区开发提出的改造社区内综合环境的目标就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公民意识启蒙教育。进行意识启蒙教育必须满足基本解决社区公民温饱问题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所以说社区开发的理想适用对象应该是已经摆脱绝对贫困的国家与地区。
(1)社区生活环境改造
社区的综合环境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而发生转变。但是社区的综合环境应该如何变化或向什么方向发展主要还是由社区本身的特性和公民实际需求来决定的。因为社区的综合环境包含了公民的生活环境,所以当综合环境发生变化时,势必会给公民的生活环境带来改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说的公民生活环境一般是指公民的居住环境和社区内公共设施建设、教育、福利环境等。而公民的生活环境特征又往往是由社区本身的物理性条件来决定的。在社区开发中对社区综合环境进行改造时一定要按照务实的态度,充分地参照相应社区的物理性条件采取差别化与多样灵活的方式相结合进行。在新村运动中首先实行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为该运动日后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展开并取得全面性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因为在新村运动中采取了这些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推广,所以既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文化素质,又树立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公民社会道德风范基准。
(2)提高公民收入水平
社区开发的最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公民收入水平。而推动以公民的意识启蒙教育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在基本解决了公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对社区“软”环境的改造工作是在社区公民的收入方面未得到任何提高的情况下进行,往往得到的成效是微乎其微的。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提高社区公民的收入水平十分有利于社区综合环境的建设。而社区开发中针对公民的增收问题一定要围绕社区环境特点进行。在新村运动中实施了多样化的公民增收方案。首先充分地考虑到农村和农业的现实情况,为完成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目标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网建设并修复和扩建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力度。为提高农民的农业外收入,通过综合性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弥补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和完善农业产品生产及销售信息匮乏的局面,积极地挖掘民间组织的潜能。
新村运动倡导的基本理念可以用“我们一定会生活的更好”这样一句口号来形容。但是如果在新村运动中从行动哲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仅有可能性意味的“我们能生活得更好”这样口号的话,应该很难有效地树立起韩国国民的自信心,也很可能引起不了全面性的共鸣[7](P85)。所以虽然在新村运动中只用了“我们”和“一定”这样看似简单的两个词,但是不仅有效地激发了蕴藏在韩民族思想深处的社会共同体意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韩国国民树立了必胜的信心,也使公民明确了未来的生活方向。社区开发的基本理念正是通过积极推动社区公民平等,提倡民主并寻求社会共同体等方式来实现社区整体的发展与进步的目标[1](P38)。所以说新村运动就是在秉承了社区开发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参照特有的时代和民族背景作了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全体公民应该拥有相对平等的权益。而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却因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或行业领域而导致享受了相对不平等待遇的情况出现。虽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是由于区域制度上、个人能力上以及所属社区或行业拥有的天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所致。正因如此,新村运动首先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展开的方案与社区开发将重点放在相对落后的社区的理念基本上一致。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公民在生活、教育以及福利等方面享受着所在国家的公民平均水平以下的权益时,极易对社会或国家产生不满和失落情绪。而公民带有的这些负面情绪也极易成为日后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问题的导火索。所以社区开发所追求的公民在权益上平等,正是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挖掘社会潜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合理途径之一。而在新村运动中所倡导的缩小城农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和改善农民的福利环境,加强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的方式就是很好地秉承了社区开发中追求公民平等的基本理念。
社区开发是为了推动社区整体发展而出现的。而培养公民的社会共同体意识正是社区开发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社会内部出现阶层细分化的今天,社区的范畴也变得具有较强的伸缩性。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运动目标的需要,既可将社区的基本单位选定为一个原始村落,又可以将其无限大地拓展到整个世界。“地球村”就是将全世界形象的比喻成一个巨无霸级别的“村级社区”[2](P24)。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社区开发的预定目标,参照社区本身的地理、社会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筹划出一个有利于培养该社区公民社会共同体意识的推广方案是十分有必要。
在新村运动中主要是通过公民个体的努力和各种组织间的协作来有效地解决农村、城市、工厂、学校等社区内部公共问题的社会性运动。在新村运动的推广过程中,参照各个社区的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筹划了灵活而又具体的推广方案和奖惩机制。这些举措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了社区公民的社会共同体意识。并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积极地对经验进行总结和完善,最后推广到了全国的各个社区和行业的新村运动中去。所以说在新村运动中有效地实现了社区开发所倡导的社会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社区开发的终极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公民的各方面需求。在进行社区开发时应该遵守客观全面地反映社区公民的真实意愿的原则。所以,首先,政府或民间组织应为社区公民提供可以表达个人想法和意愿的交流渠道或信息平台。其次,相关组织对已掌握的大量关于公民个人意见与需求信息进行整合,努力地寻找出既符合大多数公民利益又能体现多数公民需求的解决方案。
新村运动为当今韩国基本上实现的民主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该运动的推广过程中,公民的合理化建议或可行性事业发展报告,不仅被各级政府重视而且被积极采纳并被高效付诸实施[8](P82)。客观地讲,这些分散在民间的智慧确实为该运动取得全面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公民就在个人建议被组织(政府)采纳、实施,并取得成效的过程中,慢慢地揣摩到了民主主义的端倪与优点[9]。正是公民在思想意识上发生的这种微妙变化,为后来国家全面地实现公民在政治上的民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理在韩国的近邻中国,政府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村级事务中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环节上大力提倡民主,并积极推出了具有村民自治性质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组织法的全面实施,不仅使农民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对村级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推动了农村乃至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说在新村运动中提倡公民表达个人建议与意见,并积极地引导公民主动地参与到解决公共事务中去的运作方式就是秉承了社区开发中提倡的民主的基本理念。
社区开发就是为了满足社区内的大多数公民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或集体性的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持续性组织行为[5](P40)。新村运动在秉承社区开发培养公民自立精神的基本原理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挖掘和培养公民个人与各种组织间的协同意识和对公共事务的自发性参与精神。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协同意识和对公共事务的自发性参与应该与是否有来自于社区外部的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无直接关系。它的形成只建立在公民个体积极地去解决本社区内公共问题的自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虽然理想的社区开发模式是试图通过挖掘社区内部的资源和潜能来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区资源相对有限,所以大多数社区开发是通过社区内部与外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的形式进行的。
新村运动的精神核心是“勤勉,自助,协同”。这表明了新村运动是通过民主主义的基础即公民完善的自立精神来实现运动的预期目标的。新村运动中遵循的哲学原理是首先政府支持和鼓励公民通过个人努力找出所在社区(农村,城市、工厂、学校等)存在的公共问题,然后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公民为主体的复合型模式来积极地解决当时面临的棘手的社会问题。所以说新村运动与社区开发理论如出一辙,十分注重现实性。也就是说在该运动的推广过程中积极地通过带有民主性质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公民自立精神。另外政府为了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扭转运动初期失信于民的被动局面,在政策方面也做出了对政府的人事和分权管理等有利于新村运动开展的改革。所以说新村运动中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社区开发的所倡导的公民自立精神。
因为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和视角对70年代新村运动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开发的概念也是动态发展的。但是无论社区开发如何界定都应该具有重视公民教育,提高公民间的凝聚力和均衡社区间发展等基本特性。从新村运动的全过程来看,基本上体现出了社区开发的基本特性。
社区开发十分重视培养公民对所在社区公共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解决能力。如果当公民处于对所在社区的公共问题漠不关心或认知程度不高的状态下,那么社区开发就很难被迅速有效地展开。处于这种不利局面下,很容易对可以有效地提高公民对所在社区公共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方法或手段产生需求或依赖。这里提及的有效方法是特指根据社区公民的特点,“量体裁衣”式地推出灵活而又具体的成人教育模式。因为社区的整体发展与该社区公民的思想意识,综合素质及能力有直接关系。而教育又是有效地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唯一手段。如果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促使大部分社区公民具有了直接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或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合理化方案的能力的话,就说明该社区基本满足了社区开发所要求的公民自发性参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潜能的两个必要性前提条件。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成年人是中流砥柱,所以有针对性的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来培养和提高成年公民的综合能力是取得社区开发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大多数关于的韩国新村运动的先行研究都认同政府是通过有效开展新村教育使该运动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事实。新村教育除了提高了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综合能力,也使公民特别是农民摆脱了传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的束缚[2](P56)。韩国政府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阶层对立的背景下推出了该运动。因此在农村新村运动初期,所以不仅没有得到城市居民与社会中上流人士的支持,而且遭到了除农民阶层以外的社会大多数人群的强烈反对。在此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是通过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公民平等、城农互助、共同发展、技术普及为中心的新村教育,有效地消除了来自于城市的反对呼声,并且有效地动员了社会整体力量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关于国家命运的运动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新村中央研修院里开设的新村运动领导人进修课程,不仅为来自于全国各个行业代表提供了学习机会,而且为学员间的经验和信息交流搭建了平台。正是新村教育使该运动具有了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有效展开的动力和潜能,也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说新村教育十分典型地体现了社区开发的重视公民教育的基本特性。
社区开发可以看作通过合理方式提高社区公民凝聚力的过程。在社区开发中与公民个人利益相比更重视发展社区整体利益。因为公民个体的力量往往是很有限的,所以通过对公民个体的组织和联合的方式进行社区开发的效果会更明显。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公民凝聚力,首先需要将公民有效地组织到一起,尽可能全面地听取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详细地整合与分析后,从中筛选出符合大局需要或大多数公民意愿的建议后付诸实施。
在新村运动中政府积极地将分散在民间的各种非政府(民间)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立体型的官民协作型运作体系[3](P98)。这种新型的运作体系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官僚制度下官民间单一的发布命令与被动式接受命令的传统沟通模式的弊端,促成了双向交流模式的形成。政府通过这种新型运作模式既把支援的物资合理有序地分配到各个基层,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这种协作型网络的优势,大量地收集并反馈了来自于社会基层的各种公共需求与合理化建议。虽然运动初期政府面临着财政和物资都十分匮乏的局面,但是政府通过提高公民的凝聚力,大量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该运动来,有效克服了物资不足的困难,推动了运动的深入展开。新村运动的这个环节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社区开发地提高公民凝聚力的基本特性。
因为区域间拥有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会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所以社区间容易出现发展不均衡现象并会引发社会矛盾,更会给社会整体的发展与稳定带来较负面影响。所以社区开发的均衡区域发展的基本特性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安定发展的潜在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重视改善落后地区公民的生活、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层面,更应上升到追求公民在政治上平等的高度。新村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就是城乡差距过大,阶层间对立与社会内部矛盾加深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所以新村运动通过缩小城乡差距,消除阶层间对立,提倡公民在政治上平等的具体措施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过程十分规范地体现出了社区开发的均衡区域发展的基本特性。
从社区开发视角对新村运动进行的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几个观点。首先,新村运动中多处体现出了社区开发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说新村运动提出的“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好”的口号和以“勤勉,自助,协同”为中心的精神理念就是基本上秉承了社区开发的追求公民权益平等,实现社会共同体,提倡民主和培养自立精神的基本理念。
其次,新村运动具备了社区开发的基本特性。在新村运动中为了提高公民个体对社区公共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向社区公民实施了多样化的意识启蒙,科学技术和有助于培养协同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除此之外中央新村运动研修机关为新村领导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以及信息交流的平台。新村运动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复杂性社会问题,不仅有效地促成了公民以及官民间的协作,也最大程度地激活了蕴藏在单一民族思想里的凝聚力潜能[9]。最后通过有效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了全社会均衡发展的伟大目标。所以说在新村运动的展开过程中完全具有了社区开发应有的重视公民教育,提高公民间凝聚力和均衡社区间发展的基本特性。
新村运动通过对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式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原理与社区开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和实现提高社会综合实力的目标的方式如出一辙。在新村运动中首先通过一句具有肯定性和绝对性意味的口号有效地激发了公民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树立了公民的必胜信心。在农村地区的新村运动中通过最大程度地挖掘农村社区的人力和物力的潜能,促进了具有创新意味的协作型运作体系的形成,也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社区的综合环境。另外在新村运动中,为了确保完全实现预期目标,最大程度地考虑了社区间的差别要素,在城市和工厂等社区中实行了特色化的新村运动。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城市居民和工人的勤勉和协作及节俭意识的,又提高了社区公民的技术水平,并把公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水平提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说新村运动通过加强社区的“软”、“硬”环境的建设来实现改善社区综合环境的目标与社区开发追求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的目标是一脉相通的。
从本文的具体论证与分析内容上看,基本可以认为新村运动就是一个按照社区开发原理在韩国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成功社区开发模式。而新村运动也的确存在着特有的时代和民族背景,因此它在遵循社区开发原理的同时也做了必要的延伸和革新。因为韩国是单一民族国家,所以在提高公民间凝聚力,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解决本国内复杂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时,也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入研讨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社区开发理论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灵活务实地推出具有现实合理性的社区开发模式,切勿照搬照用。虽然新村运动已经被国际组织认定为成功社区开发模式,但是它也并非完美,也在一段时间内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所以有必要在认真探讨它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对其失败经验进行深刻总结,避免再次走弯路。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开发应建立在非政府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公民自发性参与的基础上。虽然大规模的社区开发往往脱离不了来自于外部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社区开发主体必须是公民。而集体的力量又远大于个人的力量,所以国际组织认为最理想的社区开发主体应是由公民个体自发组成的非政府组织。而非政府组织对社区开发的积极参与势必会提高公民个体对社区公共问题的参与积极性和认知程度,当公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的自发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很可能将社区开发升华为象征民主和自由的市民运动。
(责任编校:文 泉)
Analysis and Inspiration of Korean Saemaul Undong---In View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HU Shi-qian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Hanyang University,Seoul,133-791,Korea)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aemaul Undong has beening promoted in full swing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main reasons,why it can overcome the space-time limit and be of the rationality to popnlarize worldwide,is that it complied with basic concep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tained its basic features during the campaign praess.I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refer to the saemaul undong experience and combine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theory basis of in-depth stud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they will be possible to creat the new saemaul mode of their own.
developing country;Saemaul Undo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C912.82
A
1000-2529(2011)05-0029-05
2011-04-18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社会中政治参与集体行为的动员和生成研究”(2010YBA16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网络社会中政治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员和生成”(1011238B);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网络社会中政治参与集体行动的生成与动员研究”(10B063)
胡世前(1979-),男,辽宁丹东人,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