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形象与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2011-12-31 03:49方秀云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城市形象国际化

□ 方秀云

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城市已不局限于地区与国内发展,而是日益走向世界。通过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素,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塑造国际城市形象,以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从权威调查看杭州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化问题

2010年9月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旅游卫视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结果公布。根据对“城市的总体印象”以及“城市向往度、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市民素质、治安状况、便捷程度、城市个性、诚信程度、政府效率、投资价值、发展潜力和国际化程度”等12项具体指标得分,满分130分,包括杭州在内的10座城市,获首批“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各城市得分情况见下表:

(2010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

本次调查依据“城市国际形象研究评价体系”,参照了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每个城市的入境外籍人士数量等指标,最终确定30个候选城市参与;采用专业公司问卷调查和各相关城市材料申报的方法,两者所占权重为8比2。对外籍人士的主观调查,由盖洛普(中国)咨询公司确定抽样范围,以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参与调查的被访者覆盖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总数约7980人,年龄在18-60岁之间。目前居住生活在海外和国内的外籍人士(不包括港澳台同胞),都曾在该城市居住或停留时间累计至少超过1个月;相关城市有效评价人数最少要达到200人。可见,这项调查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权威性。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除总得分、城市总体印象第一外,在12个单项调查中,其国际形象、城市向往度、旅游向往度、城市诚信、政府效率、城市投资价值、城市国际化程度等7项也都位居第一;北京的工作生活向往度、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城市便捷度获4个单项第一,总得分第二、略低于上海;其他获单项冠军的分别是:南京市民素质最高,成都对外来居民和游客的包容度最高,青岛的城市治安最好,大连的城内交通便捷度最高,宁波则是城市发展潜力第一。[1]

杭州荣获“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第五的好成绩,并获“城市个性”单项排名第一,主办方对“城市个性”的解释是:“一座城市在多大程度上有自己的独有面貌”;这是杭州“与众不同”的骄傲。但在外国人眼中,此次调查杭州的“工作生活向往度、市民素质、城市国际化程度”三个方面都未能进入前十,反映了杭州城市形象与国际化的突出问题。

二、以“国际化”塑造“城市形象”成风潮

1、城市形象的神奇魅力

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2]

城市形象的神奇在于:无论有没有去过这座城市,但只要提起维也纳,一般人都知道这是世界音乐之都;说到威尼斯,就像闻到水上城市的气息;聊起巴黎、纽约,眼前会自然出现时尚之都、国际大都市的画面。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听到这些城市的名字,都会不由自主地激起心驰神往之情,这就是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像北京、上海,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同胞老外,即便没到过却早已耳熟能详、不用介绍、世人皆知。所谓“驰名中外、世界名城”,就得拥有这种非同寻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国内急于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冲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国际竞争加剧,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国600多个城市几乎都开始争先恐后地“融入世界”,一些城市纷纷打起“国际化”旗号:大连提出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城市”,长沙要建成“富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城市”,拉萨的目标是“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乌鲁木齐则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和中国清真美食之都”;而作为克林顿、萨科齐等政要到访中国的第一站,西安自比为中国的“第三张脸”,更有迈入第一城市集团的雄心,而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赋予西安一个全新定位:国际化大都市。

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目前只有北京、上海、西安被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没有得到“国际化大都市”名号的城市,多有不甘寂寞。从2007年起,无锡、宁波、抚顺、信阳等城市开始利用央视这一中国最强势传媒来宣传城市形象。“国际化”被诸多二、三线城市视为一顶桂冠、一项荣耀、一种城市身份和评判标准,甚至成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达标志。很多城市患上“国际化”焦虑症,想方设法建立大外宣格局,不遗余力扩大国际影响,表现出急于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冲动。一时间,以“国际化”塑造“城市形象”在国内大地风气潮涌、竞相追逐,以致留下很多“国际化”败笔。

早在2005年7月21日全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就当时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盲目拔高城市定位的问题给予尖锐批评,他指出:在全国总共661个大中小城市中,有100多个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一座城市要得到全球的认可当然重要,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有的城市可能会成为城市网络的节点而得到繁荣,有的则会被边缘化而失去发展动力……所有城市都向区域中心、向网络化节点上挤,显然不现实。全球化时代,一座城市要取得国际认可,关键要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风貌、城市产业,以特取胜,而不是盲目拔高城市定位,或克隆国外大城市上世纪初流行的 CBD。[3]

世界上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大都市屈指可数。根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科尔尼咨询公司(A.T Kearney)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联合进行的“全球城市指数”调查,2010年中国只有香港、北京和上海3座城市入选世界前30名全球城市。

在这场以“国际化”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风潮中,就质量而言: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国际化的动力,并不意味着就能轻易拥有国际化的本质内涵,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国际形象;而从数量来看,中国其实根本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这么多的“国际化大都市”。

三、杭州城市形象塑造与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杭州曾是13世纪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从《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公元1298年)算起,杭州作为一个城市走向世界已有7个多世纪。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几经沉浮,杭州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已今非昔比。

现代科技进步、交通与通讯发展以及信息和网络的普及,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时空关系,广袤的地球被微缩成一个“村落”,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城市,杭州的城市发展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形象也在逐步改变与重塑之中。

实践证明:一座城市要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不能贪大求全、崇洋媚外、盲目追风、迷失方向,而应该准确定位,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培育和发展独特的城市文化和鲜明的地域特色。2010“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显示,杭州最具“城市个性”,表明在保持“与众不同”的城市独特个性方面,杭州做得比较成功。

然而,国际眼光中的杭州城市形象并不尽如人意,在“工作生活向往度、市民素质、城市国际化程度”方面,杭州竟落在十名城市之外。

国际眼光与调查结果为杭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在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杭州需要深刻思考以寻找更合适的出路。

1、从市民素质、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

2008年杭州大张旗鼓提出“城市国际化”战略,这并非夜郎自大、不自量力的盲目行动。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国际知名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这是完全有效和可行的,而且杭州确实拥有一定的基础条件。自古杭州就有“人间天堂”美誉,通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全面发展与国际接轨,已取得显著成就和多项荣誉,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提升,上述的权威调查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些案例表明,成功举办大型活动、尤其是大型国际活动对塑造城市国际形象有着巨大推动作用。2010上海世博会不仅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更是教化了全体市民养成良好举止、提高文明素质,从而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当时培育起来的“排队文化”,最终成为日本的国民习惯、国民素质,给世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杭州也在尝试举办一些大型国际国内活动来提升城市形象,硬件设施环境的改善效果显著,但市民素质与文明行为可不是一般差距,不是一般功力所能奏效。

必须明确,城市形象不是现代时尚的建筑外观,也不是美轮美奂的LED灯光秀,不是使劲花钱想打造就能造得出来的。正如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裴增雨所言:“城市形象只有内秀才能外秀。”

“内秀”需要内功、需要历练。就像“文明城市”创建,杭州几届党委政府坚持不懈、倾尽心力,曲折而悲情,却任重又道远。实际上,“文明城市”就是要全力塑造的城市形象,而国际化是城市文明、城市形象的一个具体方面。从某种意义而言,“文明”是城市内涵的一种文化诠释、是生命质感的一种自然呈现,其关键所在就是城市的内在品质。[4]“品质杭州”不是口号一喊或标签一贴就完事,它最终要体现在市民的精神素质与工作生活之中,要使城市细节充满人文关怀与生活意趣,要让人充分感受到城市的美好、生活的希望、爱与温暖,练就这样的城市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或毕其功于一役,它考量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的雄心抱负、经济基础与政府效力,更有城市的智慧与耐心。

无论承认或不承认,问题就在那里,事实就是这样。正视杭州的形象问题,从居民日常工作生活、从城市一点一滴细节开始,着手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质修炼,每个杭州人都行动起来、坚持下去,杭州的文明城市与国际化自然会水到渠成,城市形象一定会越来越好!当然,这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

2、以理性态度、稳健步伐推进城市“国际化”

在全国风行“国际化”的热潮中,到2008年,杭州才正式提出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相对保持着务实和清醒姿态。

(1)明确“国际化”的发展劣势

杭州“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在动力都十分强劲,但制约因素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既缺乏港口、矿产、腹地等重要资源,也不具备政策优势;市民素质、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实力、包括国际交通与集散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即便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的旅游休闲业在客源市场、产品服务、语言环境和资源品级的“国际化”方面依然差距显著。[5]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在给杭州强大辐射的同时,也对杭州的国际航空、金融贸易、人才吸引等诸多方面形成强大制约。

(2)洞察“国际化”的阻碍因素

就杭州自身而言,存在一些实施“国际化”的阻碍因素:其一,观念滞后、市民素质不高。至今不少杭州人依然怀抱自以为是的思想观念、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自得其乐的生活观念以及盲目追风的消费观念,这些与很多方面的“国际化”理念相左,从而对“国际化”产生消极抵触;其二,技术滞后、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国际化”的技术标准、技术刚性,使得杭州传统的管理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一些落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面临急剧变革,新技术、新要求在适应现实社会中必然有一个排斥或排异的过程,而城市的管理与规范明显不力,从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其三,市场滞后、创新能力不强。虽然杭州的市场化程度领先于国内许多城市,但民营经济既有市场灵活适应优势,也存在综合竞争力弱、抗风险力差等劣势;而在成熟的市场机制、旺盛的创业激情、完善的市场管理,特别在创新和引领市场需求,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统筹融合方面,杭州还有很大差距。[6]

(3)探究“国际化”的制约瓶颈

综观世界诸多“城市国际化”案例,通常呈现这样一种模式:“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组织→“国际化”城市;就是以“国际化”人才为起点,通过“国际化”组织的活动运作,最终实现“国际化”城市目标。[7]可见,相对于其他资源要素,“国际化”人才是决定“城市国际化”成败的关键。“国际化”的组织形成、制度设计、资本运作、设施完善、活动策划、平台构建等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都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无论城市功能与管理“国际化”、经济或语言环境“国际化”、金融贸易“国际化”、教科文等各方面的“国际化”发展等最终都离不开“国际化”人才。

而“国际化”人才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语言沟通能力强、适应多元文化及丰富的社会经验;不仅充分了解和掌握国际惯例,还具备一流的专业能力,能赢得对方信任并建立起合作关系等,这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虽然现在“海归”越来越多,但真正高端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仍十分紧缺,“国际化”发展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这也成为杭州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的制约瓶颈。

(4)把握“国际化”的本质内涵

“国际化”是描述人类社会跨越国界的活动与联系不断强化的概念,这是人类社会一个长时期、大规模、多维度的变迁过程。“城市国际化”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城市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在全球范围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社会文化交流、并向各领域逐步扩展,促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某些方面或全方位的跨国联系和影响不断紧密与深入的城市社会变迁。

只有对“国际化”的本质内涵与城市自身状况有全面深入地把握和准确理性地判断,才能扬长避短,稳健推动杭州“国际化”进程,逐步提升城市国际形象。

3、用社会民生、民主文化校正城市发展方向

当下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成果往往被当作官员政绩,直接影响其升迁荣辱;官本位思想促使一些城市官员热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哄而上,盲目开发大项目,以大手笔、大气魄来制造“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为比拼领先和超越,不惜投入巨资进行所谓高端先进的制作策划,不惜侵害民众利益甚至于生计和生命,只为所谓的城市形象和品牌达到吸引眼球、震撼人心的表面效果,导致破坏性建设与腐败蔓延。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如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市民素质、官员能力等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成为大城市,更妄谈“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并保障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民众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杭州“民主促民生”的实践基本体现了这一思想要求,但目前显然做得还不够。

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杭州应该是一座幸福之城、和谐之城,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推进基层民主,不断用社会民生与民主文化来校正城市发展方向。

[1]刘耿.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EB/OL].http://news.xhby.net/system/2010/05/31/010762597.shtml.

[2]朱玉明.城市形象浅论[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3853618.html.

[3]仇保兴.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几个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EB/OL].http://www.sdjs.gov.cn/web/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1084760542379&contentID=1124068794696,2005-8-15.

[4]方秀云.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实践探索[J].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1).

[5]吴可人.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分析与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年(4).

[6]方秀云.城市国际化的瓶颈与突破研究[J].杭州研究,2010(4).

[7]孟秀勤、史绍结.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城市形象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国际形象的相关性分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