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杂粮产业营销环境分析

2011-12-31 03:12:07刘清华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物流科技 2011年12期
关键词:杂粮内蒙古消费者

刘清华(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LIU Qing-hua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Hohhot 010051,China)

内蒙古杂粮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谷子、高梁、莜麦、荞麦、糜黍、甜菜、向日葵、胡麻、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

当前,食品安全是全球很难解决的难题;当然,食物保健与养生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著名命题。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杂粮在消费者的视线中经历了短期的平淡后又再次大量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人们饮食逐步讲究营养化、保健的新形势下,杂粮产品具有独特优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缺乏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与营销以及杂粮在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几个环节严重脱节。为了更好地促进杂粮产业的进步,为了内蒙古杂粮能顺利走出自治区,走向全国,本文展开对杂粮产业未来发展的第一步——环境分析。在对杂粮产业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是SWOT分析法。

1 市场优势

内蒙古杂粮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同时内蒙古草原文化内涵也为内蒙古杂粮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品牌依托,再有就是内蒙古杂粮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掌握纯熟。这些都构成了内蒙古杂粮营销非常有利的市场优势。

1.1 内蒙古地理优势

内蒙古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小,大气环境质量高,发展小杂粮生产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绿色优势,而且杂粮在内蒙古还具有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种类齐全,品种多样,高产优质,色香味美的特点,是内蒙古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要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量和竞争力,同时又是广大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膳食佳品。

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内蒙古优越的光热条件,促进了作物理化作用,小杂粮所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不仅高于大宗粮食作物,而且高于内地同类小杂粮。内蒙古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低,水、土、肥、气、药极少污染,生产的小杂粮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绿色产品。如武川(县)筱面 (筱麦)、库伦 (旗)荞麦、敖汉 (旗)高粱、赤峰小米 (谷子)、乌兰察布市的杂豆、巴彦淖尔市的糜子、鄂尔多斯市 (伊克昭盟)的黍子,以其优良的品质成为国内外驰名的地域品牌,深受欢迎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家,指名要内蒙古的小杂粮[1]。

1.2 内蒙古文化背景优势

“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她的根,也是她的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影响反映和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陈光林如是说[2]。

而草原文化是内蒙古重要的文化之一,内蒙古很多企业依托草原文化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并取得很多优秀的成绩。董恒宇先生对草原文化曾作出深刻分析:草原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它代表着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代表着广阔无垠、热情奔放和生机蓬勃。内蒙古的名牌产品,都是高扬着草原文化的大旗走向全中国、全世界的[3]。

将草原文化应用于内蒙古杂粮企业的核心应该也是由草原文化延伸出来的 “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的这种原料特征。内蒙古杂粮产业同样需要文化支撑,这种文化支撑同样是内蒙古杂粮产业的根,是杂粮产业的魂。而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就是内蒙古杂粮企业所秉承的文化魂。

1.3 技术优势

杂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种植历史悠久,农民在进行杂粮种植时技术纯熟,同时传统杂粮种植技术容易掌握,所以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所以杂粮种植数量和品种供应充足。近几年,政府组织研发生产无公害绿色杂粮的配套技术体系及新型杂粮种植技术并在全区内进行推广,使得农民在种植杂粮时节省了时间和体力,这些都会激励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

2 劣 势

2.1 销售模式滞后

消费者对杂粮的消费不像大米白面这些主粮一样每天都要食用,而是定期或偶尔作为补充人体营养成分的目的进行食用。这就说明,杂粮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主粮的销售模式是不合理的。调查发现,在内蒙古地区,杂粮产品的传统销售模式已经严重滞后。当前杂粮销售模式主要表现在销售渠道以农贸市场、粮油店为主,从地域上限制了消费者购买;包装形式以散装、大包装杂粮为主,这会导致消费者进行购买时很不方便,亟待小包装杂粮占领杂粮市场;促销形式过于传统单一,仅限于包装上的印刷文字宣传,没有更好的促销方式。总之,在内蒙古地区,传统杂粮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习惯,急需改进。

2.2 内蒙古杂粮产业不成规模

目前杂粮小规模、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以来,我们对小杂粮的生产重视程度远不如大宗粮食生产高, “小杂粮不入流”的思想制约了其生产的扩大和发展。农业部门对杂粮的生产没有具体计划,生产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大部分地区的杂粮生产仍处于零星种植、粗放管理的落后状态,形不成规模经营[4]。内蒙古杂粮虽然在全国很有名气,也有几家杂粮企业迎合消费者心理和需求认真的研发了新型杂粮包装,但是各个企业都是各自为政,很难形成规模。

2.3 加工技术不成熟

杂粮食品加工工艺及加工技术落后制约了杂粮产业的发展。农民种植杂粮后主要销售原粮,而中介企业收购杂粮后也只是将杂粮再次出售给农贸市场的杂粮经营户或粮油店杂粮经营户或自行出口,在出口时,多数都是出口杂粮原粮,加工制成品占出口总量的份额很小。这就让杂粮的附加价值不能增加,数量也受到了局限。

3 市场机会

3.1 杂粮市场销售前景日益看好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国内每年消费的杂粮在500万吨以上,需求旺盛。杂粮细分市场中,有机杂粮在2007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1.7亿元,2008年有机杂粮的销售收入达到43.9亿元人民币。杂粮的市场容量巨大、销售前景明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物营养搭配结构逐渐给予重视,追求 “粗粮细做”。这种消费观念将杂粮引入三餐,带动杂粮消费量增大;另外,随着大批量农民涌入城市,杂粮种植人口减少,导致杂粮产量减少。在这种 “消费量增大”和 “产量减少”的作用下,杂粮的供求关系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导致杂粮开始出现畅销势头,身价开始攀升,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3.2 政府对 “三农”扶持力度加大

在当前天灾导致粮食减产、食品添加剂导致消费者对一些加工制成食品失去信心的前提下,为保障粮食尤其是绿色有机无污染粮食供应,政府对 “三农”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特别是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这种支持同时也适用于杂粮。政府对 “三农”的扶持反映在财政支出上,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 “三农”支出5 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 307亿元。这是我国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加量首次超过千亿元。2009年5月9日 《经济日报》报道,财政部确定当年中央财政用于 “三农”方面的支出合计为7 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 205.9亿元,增长20.2%。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扶持 “三农”力度在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产业节构的优化已得到中央政府重视。产业节构的拉动势必会为大量生产、加工型企业进入创造机会。除中央政府推动外,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帮扶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农业银行统计,截至2009年9月底,涉农贷款和县域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 269亿元、11 841亿元,两年来分别增长52%和66%;农行计划到2018年,力争将 ‘三农’业务发展成为全行的支柱业务[5]。这些扶持势必推到杂粮的种植与生产。

3.3 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

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2004年安徽阜阳奶粉,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到今年炒得沸沸扬扬的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等等,这些事件一桩桩一件件都敲打着中国消费者的心,消费者不知道到底哪些食品是安全的,那些食品是可以食用的,在这种时候,对于绿色食品的呼吁声浪就越来越高了。内蒙古的天然的地理条件,以及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积淀,无不说明内蒙古杂粮的种植环境及内蒙古杂粮的种植过程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备的优势。而这些尤为内蒙古杂粮生产提供了市场机会。

3.4 消费群体对保健养生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及自我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消费需求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已由治疗型转向预防型,在饮食结构上也已由食饱、食味转向食疗[6]。而杂粮与大宗粮食作物的区别就是具有不同的保健养生功效,所以消费群体转向对杂粮的消费。

4 威 胁

4.1 种植过程中的高农药、高化肥和天灾多带来的威胁

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往往使用大量的化肥,虽然产量提高了,但是无法保证产品的绿色无污染这个特点;还有天气旱涝不均,农作物容易起害虫,种植户农民为了保产量、保证作物正常成长总避免不了使用农药,尤其有些种植户为了杀虫效果,增大农药比例,这些农药会残留在农作物中,甚至残留到农作物果实中,这也无法保证产品的绿色无污染。

还有,在杂粮的生长过程中还有可能收到天灾的危害,导致优质杂粮产量不足,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对其的需求。

4.2 杂粮不是消费者消费的主流

杂粮确实再一次走上消费者的餐桌,并且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杂粮消费热潮,但是杂粮毕竟不是人们饮食的主粮,大米白面这些主粮仍然是人们消费的主流,人们只是在消费大米白面之余才偶尔消费杂粮,这也决定了杂粮在销售场所的尴尬地位。

总之,虽然内蒙古杂粮未来发展的路还有很多坎坷,但是前景却也十分乐观。作为内蒙古营销人员应该寻找更多的方法和方式将内蒙古的杂粮推向全国、全世界。

[1]王贵平,孟德.发展内蒙古杂粮产业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1):1-5.

[2]李爱平.内蒙古草原文化的 “根”到底在哪[EB/OL]. (2006-01-23)[2011-10-20].http://news.sina.com.cn/s/2006-01-23/19168948313.shtml.

[3]汉明,任杰华.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企业现代化的酶[EB/OL].(2011-10-10)[2011-10-20].http://finance.jrj.com.cn/book/2011/10/10150211241942-17.shtml.

[4]陈伟.当前制约我国杂粮生产与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N].粮油市场报,2005-07-30(2).

[5]张伟明.小包装杂粮销售机会分析[J].北方经济,2010(4):94-95.

[6]张敏,孙丽华.我国保健品营销的短视行为分析[J].中国药房,2005(13):972-975.

猜你喜欢
杂粮内蒙古消费者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44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细粮VS杂粮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知识付费消费者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