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450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是张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全书分39卷,归为10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和《无边的游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
张炜在将这部书命名为“你在高原”时,已经把“你”和“高原”设置为一个理想化的存在,它们遥远而富有吸引力,令远离“高原”的“我”渴慕不已,生发出无限的向往之情。为建构行走的主题,小说特意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兼主人公“我”——宁伽,依靠其在大地上的无边游荡所相伴相依的个人反思和生命追忆勾连起整部小说的精神脉象,其“行走”的动力源自作者对人类生存命运真诚逼视与诗性观照的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
作为作家主体精神的承载者,宁伽和自己的父辈、祖辈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现实中焦渴不安的心灵在先驱们亡灵的隐隐召唤之下,不由自主地朝向生命的理想之境——“高原”靠拢、皈依。宁伽要突破这层层淤积的生存焦虑,必然以不断朝向理想的前行姿态求取内心的充实与宁静。宁伽的行走就不但意味着一种多变的生命轨迹,而且昭示出极为复杂鲜活的生命图景。
正如张炜自己所说,《你在高原》是一部“长长的行走之书”。这里的“行走”,应该不仅仅指成书的考察、准备和行文书写的艰辛过程,而且还寓指主人公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作家炽热而漫长不停息的灵魂追寻之路。
张炜 1956年11月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诗,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中篇小说《瀛洲思絮录》、《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等。出版有《张炜文库》(1-10卷)。
《天行者》讲述了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这些民办教师们内心的挣扎,抒写了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作者刘醒龙在他的微博上说:“《天行者》是我从内心上对自己所经历的20世纪后半叶的一种交代。乡村知识分子在那时候的经历,不仅是心灵之痛,也是中国之痛。正是这些具有丰富性的‘痛’,构造了不仅仅是一种文本,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刘醒龙 1956年生于湖北黄州。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芳草》杂志社总编。代表作有小说《凤凰琴》、《痛失》、《弥天》。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从而反映出国家为了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书中将书信和剧本糅合为一体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被认为极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在主题上,当代中国生育史更是之前作家们很少涉及的话题。
莫言 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作品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等,及《莫言文集》五卷。
《推拿》是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近十八万字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这也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个推拿店里的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
毕飞宇 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等。作品《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刘震云 1958年5月生于河南延津。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四卷)等,中短篇小说集《塔铺》、《一地鸡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