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第6 期《小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成都网友小微遇到了地震截肢女孩橙子,被她的乐观所感动,遂在微博发布了橙子的心愿。橙子的故事唤起了整座城市对残疾人的关注。就在5 月15 日助残日当天,一场以关爱残疾人为主题的“橙丝带行动”在成都发起。
2011 年第27 期《新民周刊》
又到了高考招生季节,几十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似乎正在起变化。随着高等教育普及,考生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新闻的焦点,反倒是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招生环节的竞争压力,正在向人才培养环节传递。生源大战逼着有抱负的大学校长不得不考虑:什么样的氛围,才能吸引优秀的年轻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什么样的培养方式,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些问题是决定一所大学在招生时有无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2011 年第27 期《望》
2011 年7 月1 日,一个跨越世纪的政党欢庆90华诞。中国北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2011 年第6 期《中国周刊》
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使孩子拥有健全人格永远是第一位的。21 世纪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时代。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家庭没有道德智能教育。孩子10 岁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道德智能简单说就是四个字:明辨是非。
2011 年第27 期《望东方周刊》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所谓“北清(北大、清华)神话”以及名校“抢生源暗战”,其核心问题并不在抢生源,其中涉及招生政绩等更深层次的东西。熊丙奇指出,很多知名大学办学目标一样,选材标准也一样,大学教育的同质化严重,鲜有特色可言,甚至一些大学连教改举措都十分雷同。“更糟糕的是,同质化的高等教育也‘绑架’了基础教育,导致基础教育的同质化。”学校是培养人的,从学校走出去的人都很优秀,这才是一所好大学的标准。
2011 年第23 期《南方人物周刊》
芬兰“国家教育局”提出基本教育目标,只要教师能让多数学生达到目标,具体采用什么方式教学完全自便。芬兰这样人口不多的小国,其教育理念是“没有本钱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后于平均”,否则今后要付出更多成本来填补国民素质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