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杏娟
小曼的纠结
文|张杏娟
小曼是个很乖巧的女孩,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水平,与同学关系相处融洽,看起来性格也很不错。可是她妈妈最近跟老师说:“小曼回家跟我说不想上学了,说老师上课骂她是个‘东西’。”可是,小曼说的这个老师是学校公认的好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能力很强。如此不对称的信息,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
班主任张老师:我总觉得现在许多学生心理也太脆弱了。老师都骂不得,说不得。当老师真不容易,憋屈得很!我当了20多年老师,感觉书也越来越难教了。老师不好当呀!
学生小文:我觉得这件事情各有责任。这件事情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但说话的时候也要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想想。我们在家里被父母唠叨,心理压力已经很大了。我们喜欢“温柔且理解我们”的老师。
班主任张老师:我在管理班级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体会,每个学生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跟你闹对立,他并不是真正的恨你,而是感觉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地位不高,被忽视了。如果你不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不满足这类学生的情感需要,光靠老师的威信去压服学生,甚至说一些“恨铁不成钢”的话,可以肯定教学效果是不好的。
陈老师:其实教学中很多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都是由于师生双方不能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造成的。如果能够做到心理换位,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一点就是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满足。需要是行为积极性的内部动力,追求需要的满足也是行为的根本目标,而且每个
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的,发展变化的,因此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满足,就会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赢得学生的信任,树立教师的威信,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郭老师:这个故事中的小曼和某老师发生矛盾,我觉得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我曾经也做过类似的案例,学生和学科老师“拧得很”。我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没有说服教育,而是让孩子给老师写信。结果这个学生一边写,一边哭,把平时积压在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哭完,写完,孩子很快就轻松了。而那个“很负责”的老师看完信后也是很动容的:原来学生是这样理解自己的言行的。最后两个人在正确的沟通下,问题解决了。
德育主任:学生如果感到自己与老师之间出现了矛盾、误会、隔阂,那对于他们来说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老师毕竟象征着教育的权威,是关系中强势的一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更应该“将心比心”地去体会自己与学生关系上出现的微妙变化,采取主动态度,去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及时驱散积聚在学生心头的阴云。而不是采取权威的姿态去解决这个问题,要和风细雨地与之沟通和交流。
陈老师: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一些心理较敏感的孩子身上表现尤甚。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能力低下或者品行不好,产生无能感,情绪低落,甚至放弃学习。在这个案例的辅导过程中,我不断调整风向,理清思路。运用当面对质的手段,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偏激的想法和不合理的理念;然后,又运用了解释的技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成因。这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
德育主任:随着中学生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师生交往也日趋复杂。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话已不再是“言听计从”了,他们不仅要考虑老师的话是否正确,有时还会考虑在心理上能否接受。这就要求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学会把握沟通的心理特点和提高沟通技能。
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人伯恩于1957年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状态一般由儿童、家长和成人状态这三部分所构成,而且这三种状态还会在每个人的身上交互存在着。这三者的特点分别是:儿童状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于童年经历而形成的情感体验。其积极面是能够与人合作,具有灵活性、想象力、创造性和乐观精神;消极面是做事缺乏责任心,对别人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主动去关心别人。家长状态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其积极面是做事有原则性,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能够关心爱护别人,具有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等;消极面是会过分地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倾向于惩罚别人,过于庇护,有恩赐和特权观念等。成人状态表现出做事有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在与中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比较提倡使用“成人状态—成人状态”的方式进行互补沟通,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出师生的一种相互尊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
如今,随着中学生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而愉快的沟通?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的师生沟通都是隐藏沟通,其心理层次的信息与社会层次的信息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案例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与通过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不一致性,影响了师生的进一步沟通。为了能够真实地把握学生所传达的心理信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高自身沟通技能,增进师生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