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不断进取的意识,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是数学课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主体性教学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施。在教学课中,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想象力、操作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主体性教学的界定
主体指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人。主体性就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主体意识、主体参与、主体思维和主体发展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的张扬,它要受到客体的制约,人的主体性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主体所处的具体的活动背景和主体本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以及客观环境和外界能够提供的条件。教学活动中从事教学活动的是教师和学生,其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即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所界定的主体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创造学习的过程。它是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而言的,它强调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学生作为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发展、自觉创新的能力。
二、主体性教学的特征
1.主体参与的主动性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是自身学习的根本,也是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挥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学生的这种自主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抱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求知的态度,能够积极自觉地去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在学习中能够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分清学习重点,对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大体上的把握;能做到主动交流、主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种练习、主动完成作业;主动检查学习结果。
2.主体参与的独立性
学生主体参与的独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掌握主体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性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核心和根本”,只有学生主体具备了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思考,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由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功感。这种成功的学习体验会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参与中持久保持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的独立性体现为:充满信心,依靠自己的能力主动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能够独立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领悟并掌握;主动地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疑惑和不解;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同学之间的探讨,踊跃发表意见;灵活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地安排课后复习活动。
3.主体参与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学生摆脱常规性思维方式,不受具体情境、传统习惯等的影响,跳出来发表新见解,提出新想法。学生主体参与的创造性是在主体性学习中占有最高位置的要想养成这一良好学习习惯,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多思考;对于相同类型的问题,不满足一种解决方法要学会“一题多法”“一法多题”;思考问题的方式,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寻求新的解题方式;看问题不能一成不变,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看法。
4.主体参与的主导性
主导性是对教师主体而言的。“正确的导”和“主动地学”通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而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一种无序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善于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规律性启发、诱导、讲解、训练和指点上,以便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才能与修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学习的效果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坏的主要标志。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得好,学生主体参与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主体性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用
1.强调数学知识的真正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数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总是被学生认为是非常抽象的、枯燥的和让学生们害怕的学科,在接受数学知识上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以数学课本为基础,同时也不能被课本所局限,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增加学生能够接受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收集这些问题,编排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活动中的有关材料,自己创设问题情境,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更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慢慢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2.着力培养学生数学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做一个领航人,领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一个演说家,只会说说,却无法用到实处。例如,在教学“面面垂直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面面垂直的定理是什么”,有学生抢答:“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一个平面内一点的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必定在第一个平面内。”打出幻灯,要求学生判断以下哪些是面面垂直。学生就很容易判断得出结论。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课堂也变得生动起来。其实在这节课堂中教师没有多讲这些内容,但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讨论就掌握了,而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
此外,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引导学生争论、辩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治学标准总是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主,在这种严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学习的兴奋被遏制,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和机械的。其实,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更多是在积极发言和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抑制住了,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消失了,因此本有的学习灵感也就消失了。当然,有时学生的表达不那么完善,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挖掘他们学习数学的潜力。
3.灵活运用教学评估,培养学生成就感
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确选用合适的教学评价对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很重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详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自己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积极赞扬的评估,以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考试得高分不再是学生和家长的目标了,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考试之外,还可以在动手实践和口头表达方面对学生进行奖励性的评估,通过这些评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成长。在进步中,焕发出更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成就中,明确日后学习努力的方向。在表扬中,培养学生自信。让学生在评估中,选择好的学习方法,得到更好的学习。
4.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虽然和学生的天赋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主要还是靠后天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在努力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潜能的同时,要重视创新潜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何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数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进行主体性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保护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求新、求异的想法,大胆地进行猜想、以及联想,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5.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班学生数学水平良莠不齐,即使是同一节相同的内容,每个学生的认识与感受也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追求完全统一的标准,而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课程的进度安排得错落有致,以整体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学生。用这种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及不断创新敢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郭文安,王道俊.论教育的主体性思想及教育的规律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1(4).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吴丽霞,张金良.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策略.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2).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