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英语“读、写、译”能力的重要前提之一。听力是语言输入的过程、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分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的保证。英国著名学者T.Winegrad对于听力的重要性曾下过这样的论述:在所有的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1]。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对英语听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决定着学生英语听力的水平。
一、影响听力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语音、语法、句型、词汇等基本语言知识一直以来被许多学者和教师认为是直接影响并决定听力能力的因素。而事实并非如此,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掌握大量词汇、正确语音、牢固语法、准确句型,而他们在听到许多材料时经常不能准确理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影响听力的因素除语言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相关因素。Aubel指出:任何年龄层次的个体都不需要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与现存知识和经历无关的东西。相反,大多数的知识都是通过有意义地学习,通过将新的知识和经历与在认知框架中现存的知识相联系、确定而习得的[2]。Anderson和Zynch通过对听力材料作了大量分析实验后,提出了影响听力理解的五个重要因素,包括信息组织、对话题的熟悉程度、信息的明确性和充分性、指称表达类型、材料描绘静态或动态关系等[3]。所有这些论断都说明,语言学家们早已承认非语言因素,尤其是客观世界的知识对听力理解的重要影响,而文化是暗藏在这些因素后面的根。
二、文化差异因素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是一个有着三个层次的同心圆,它们层层相套: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它是文化的最外层,是文化的壳;制度层,包括人际关系及规范化的社会制度,它位于文化的中间层;心理层,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它是文化的最内层,是“文化之魂”。[4]下面将从内到外分别来探究文化差异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1.文化内核因素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文化内核是指心理层面,它位于文化的核心位置,是文化之魂,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等[5]。其中,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核心。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团队和协作,注重依靠集体的力量;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归结起来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在西方文化史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S1VRRAKcorrmEcnwskxQ1fvaKug8xqa4HdCIddKBqIk=灵魂与肉体,是分裂、对抗的,强调个人对自身及其拥有之物享有权力,所以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对抗主义色彩是一种自然的体现;二是美国人认为“individualism”是个人的价值观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听力材料中涉及这部分的文化项目时,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西方人的这一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从而判断说话人所持有的观点态度,而不是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去理解和判断。
2.制度层面的文化因素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制度层面的文化涵盖面也非常广,中西文化在各自的政治体制、教育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体现在日常交往中的称呼、问候、应答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模式,他们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外语学习者在处理听力材料时,如果照搬母语文化,然后套用在目的语文化中,必然会影响正确的听力理解[6]。如下面的对话:A:give me a glass of Whisky,please do not put ice in it.B:sure.在这组对话中,突出了美国人的一个生活嗜好即“put ice in everything”,如果学生不知道美国人有的这一习惯,则很难理解这组对话的意义,也就会影响听力理解的效率了。
3.物质层面的文化因素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器物层是指文化结构的外层,它是物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建筑物、日用品、食品、服饰、交通工具等等都可以归属于物的概念中。试想一下,一个对中国文化背景一无所知的人,听到“闷葫芦”、“饺子”、“汤圆”会怎样的诧异,他们很难会有正确的理解。而一个中国人也很可能会听不懂“sawbone”、“ripoff”的意思[7]。例如,一篇关于沃尔玛老总车子的短文,如果学生不知“pickup”和“Rolls-Royce”为何物,或者只知道是汽车而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汽车,就不能马上体会到其中的涵义。只有加强文化差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的意义,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听力课堂效率。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加强文化差异教学的途径
1.结合词语强化文化认知,加强文化差异教学
文化信息主要是通过词语(词汇和短语)传递的,词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能在特定语言的词汇中找到痕迹。如,猴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精灵、聪慧的形象,美猴王孙悟空成为家喻户晓、人人敬仰、人人喜爱的英雄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猴常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称呼,文化形象和汉语截然相反,代表祸害、狡诈。在基督教的象征学里,它甚至被看做是虚荣、贪婪甚至淫荡等恶习的标志。[8]所以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要强化文化认知意识,不但要教学生和汉语对应的词义,更应该把相应的文化含义告诉学生。
2.结合日常对话加深文化认知,加强文化差异教学
和汉语对话一样,英语语言中的对话是丰富、生动而灵活的。丰富的、与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内容很容易在听力材料中找到,而这方面的内容十分重要,往往是通往文化认知的捷径。因为它们与人们的交际场合、人际关系、礼仪习俗、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最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弄清了这些差异,对文化的认知就事半功倍了。上听力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文化在不同场合的运用来进行差异对比。比如,道谢与答谢、招呼与问候、恭维与称赞、敬语与谦词、禁忌和委婉以及称谓等方面。使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语言更加得体,避免语用失误,同时明显能提高听力理解的效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听录音材料时,自觉学习文化的习惯。例如这样一段对话:Husbant:Darling,where is the coat?Wife:In the cabin;Husbant:Thank you so much!这是发生在一对美国夫妻之间的对话。教师应适时讲解西方的文化: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道谢是一种经常性的情况,像上下级之间、长辈晚辈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夫妇之间,在接受服务时更是如此。这些都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出来,使学生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从而减少听力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
3.结合文化背景加深文化认知,加强文化差异教学
对一些涉及英美民族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艺等问题的专题材料,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抽专题向学生介绍、讲解,或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只要教师有意识做,学生就一定能做到。这种作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听力理解上的障碍,而且在听到材料的同时巩固了他们课前所了解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加强了文化认知。如当学到介绍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的事迹的听力材料“Who Was He?”时,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并阅读有关美国60年代民权运动的资料,并搜集有关马丁·路德·金的故事和事迹。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听懂这篇文章,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另外通过影视片也可以展现异国的各种文化。例如当下流行的美国电视剧《越狱》剧幕中,包含美国社会林林总总的各种社会现象、人民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等[9]。随着学生文化差异认知的加深,他们自然能排除听力材料中涉及非语言因素的文化干扰,从而大大提高听力理解的效率。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是由语言的民族性所决定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听、说、读、写时,都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听力学习者对说话者意图理解的多少与深浅,不但取决于听话者的基本语言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听话者对话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教师在听力教学中既要重视影响听力理解的诸多因素,更要加强文化认差异的教学与文化输入,这对教师拓宽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能力和听力课堂的教学效率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2] 王悦智.文化差异与英语听力教学.外语学刊,1997(1).
[3] 刘爱真.文化认知与语言得体.外语界,2009(2).
[4]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 刘畅.英语文化认知理论和听力教学.外语教育,2001(1).
[6] 吴国华.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2006(3).
[7]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8] 王红艳.文化导入与外语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2).
[9] 戴炜栋,束定芳.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