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师生真情交融的场所,充满人文情怀的英语课堂是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与提升的课堂;是充满教学魅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了充分学习条件的课堂。
一、重视预习指导,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构建人文课堂的前提
教学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状况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教学要从这两种水平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前面学习时就要考虑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新内容的前一周,每天留5~10分钟的时间将下周要学的英文单词、语法等预先渗透给学生。等到下周上课的时候,由于已经有了前面的预习,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所学内容。当然,渗透不能代替新授课,而是要为新授课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预习指导,对于“学困生”的帮助更为显著,预习能够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有效地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诸多原因,英语学科的“学困生”不仅多,而且在低年级就出现。如果“学困生”在学习上总不能获得成功,尝不到学习的甜头,一次次的失败会使他们渐渐地由惧学到厌学。所以对“学困生”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加以关注,课后实施查漏补缺,还要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在上新课前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预习指导,在课堂上他们才能跟上班级学习进度,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预习指导,重要的是英语教师要搭建一个合理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脚手架”。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能事先预料到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障碍,提前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让学生绘制知识概念图,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包括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与调查问卷进行学生情况的综合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思维特点等。
二、设计教学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实施人文课堂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谓“情境”,就是指学习环境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语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沟通现实生活与英语学习、英语考试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游戏的情境中,才能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多地联想,调动起学生内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新知识深入地理解。“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文本,提出问题,教师收集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课上选择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组织讨论。问题从学生中来,又由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研讨的积极性高涨,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综观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都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教学中有效性的提问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提倡创新教学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营造富有创造性、启迪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教师不仅要巧妙设置问题,还要重视对学生所提问题的研讨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直接经验,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的过程管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是落实人文课堂的保障
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1.小组合作,分析错题
实施小组合作制,小组合作就在班级内,将学生每7人分设为一组,采取“一名大组长带两名小组长、两名小组长带四名组员”的方法,将学生编组形成合作“链”。在合作链上,组长层层对组员实施家庭作业的检查。在课堂上,链条上的每个成员就是合作伙伴,他们在自己的小群体中就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和谐的小组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质疑,畅所欲言,心智得到最有效的提高。正例促进概括化,反例促进分化。学生只有弄懂了错题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错题“会诊”。学生间的分析、阐述、争辩,就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整理、自我归纳、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最后恰到好处的概括,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在小组“会诊”错题活动中,学生有了思考及问题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性、合作性学习能力大大提升。这些能力的获得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益,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同时,使每一位组员弄懂错题,组长责无旁贷,这一“人文”的举措,让整个小组充满凝聚力,教学效果当然得以最大化。
2.明确分工,做好记录
加德纳教授多元智能理念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而且,每一种智能对于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所以我们在小组分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他们各自的智能,如果某同学的组织能力强,那就请他做组长;如果某同学言语表达能力好,那就请他做小组发言人;如果某同学文字记载能力强,就让他做记录员,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乐得其所。当然,为了充分锻炼他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地交换他们的角色。做好记录,保证讨论的成效。根据平时教学的了解,不少学生尽管在小组讨论时讲得有道理,但一旦点名让他们发言,他们却讲不出来,甚至忘记了刚才所讲语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应让学生做讨论记录,整理好讨论内容。另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全力参与小组学习,应将各个学习小组的成员编号,轮流由一位学生负责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发言。当然,在开始实施这种合作方法时,要先教会学生怎样做记录,或抓住要点做简要记录,以及如何利用简要的记录做汇报发言等。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达到提高,同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听记习惯。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讨论过程散乱无序,确保讨论的目标指向始终如一,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及时地保留下来,保证了合作学习的质量。
3.检查评价,肯定成果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课程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评价应该介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并且要注意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告诉我们:“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标准》又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随时了解学生的讨论进展,对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给予鼓励,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讨论成果时,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学生个体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肯定学习小组的集体成果,更能有效地激励合作,保证集体学习的实效,这样不仅保证了讨论的高质量,还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道理。
《学会生存》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和人关系中的情感品质。”因此,构建人文课堂,使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同时受到激励、鼓舞和引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 王德春.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