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现代阐释学的发展告诉我们,由于人的活动必然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人们理解任何事情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被动地接受,而是以其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按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这就是以我们意识的“前结构”去参与。译者的“前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历史文化熏陶而形成的“预设”(presupposition),二是阅读原文时临时形成的“移情”(empathy)。本文旨在探讨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前结构”知识理解的重要性。
二、英语翻译中理解的预设背景与译者的“移情”
英语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或者代码转移,理解也就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英语翻译中的理解是以忠实地表达为目的的,因此,它要求对原作的理解尽可能全面、深入、细致。如何做到全面深入细致地理解?首先要分析英语翻译中理解这一复杂的过程。在理解之前,译者会形成理解的“前结构”,使理解具有“预设”背景,这样,译者才能充分“移情”,即理解原文所体现的精神,理解原文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图。
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前理解的调节修正功能。所谓调节修正功能,是指根据已有的“前结构”,包括语言文化背景、行为经验、记忆轨迹、心理体验等对译文进行理解,消除歧义,准确理解。每一个学生,只要他生存在社会当中,就或多或少具备了理解“前结构”。在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时,很多时候困难是源于误解或无法理解原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超出语言的层面,利用自己的“前结构”分析原文。例如:
Vincent’s duties progressed from record keeping and correspondence chores in the back office to 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