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课堂导读艺术

2011-12-29 00:00:00王文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7期


  上学时曾兴趣盎然地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跳水》这篇课文,留下深深的印象,现在通过指导学生的教学实习,更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一、船长“导跳”的启迪
  从船长的导跳中我得到导读的几个启迪点。船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站在横杆上,情况很危急,但船长很镇定,他果断地抓住孩子的心理动向“导跳”,并朝着他的孩子高声喊道:“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当时孩子肯定是极度地恐慌,在这生与死的一瞬间,任何一个错误的引导,都会致使他摔下甲板而失去生命。在这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可见船长的“心理导跳”和“生存空间导跳”,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读既要紧扣学生的心理年龄去引导学生,又要紧扣广阔的生活去引导,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值得思考的导读现状
  1.游离于文本的内容之外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作为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的文章,是语言的一种载体,其涵盖内容当然是较为丰富的,反映社会生活当然也是多方面的。要组织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感受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教师必须首先自己体会教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既要能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精髓,又要能正确把握作者、编者的意图及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而许多教师往往没有做到这些,就直接跳出教材的内容,造成了与教学内容和意蕴相脱节。
  2.游离于学生的认识之外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人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强弱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如果不能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对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那么,提出的问题就会超越他们的认识水平,甚至晦涩难懂。有一位教师给小学二年级学生上《蜘蛛》一课,采用这样一则谜语导入:“在家千兄万弟,出外孤单一人,走到圆州府,碰上黑将军,它有麻绳铁索,我有短枪在身。他就连捆理捆,我就连枪理枪。不是武艺高强,哪有性命转回家乡。”(打两种昆虫)你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猜出谜底吗?提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而不是智力游戏和测试,在此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何趣之有?又意欲何为?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
  3.游离于学生生命之外
  “艺术作品不是别的,就是对生命的质朴而伟大的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对他们的生活实际缺乏充分的认识,就可能使“导”误入歧途。有位教师在一篇文章中津津乐道地教《会摇尾巴的狼》时的设疑导入法:你知道狗的尾巴有什么特点?你见过狼吗?狼的尾巴与狗的尾巴最明显的区别在哪里?这位老师设想学生的回答分别是:会摇,见过,狼的尾巴与狗的尾巴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狼的尾巴不会摇,然后乘机导入,“可是世界上还真会有会摇尾巴的狼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狼的尾巴究竟是怎么摇的”。不能说这位老师的设想不合逻辑,但也不能不说这种设想要成为现实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几乎学生压根儿没见过狼,更不知狼的尾巴与狗的尾巴有何不同了!
  三、语文教学导读的几点设想
  1.设计几个亮点
  “导”的功夫体现在教师能否找到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选得准,就能切中肯繁,带动全篇。
  有些文章在开头或结尾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文眼”。在进行导读教学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切入课文,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课文内容。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的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开宗明义,用“背影”作为文眼,点明了文章的重点。在学习这课时,引导学生抓住“背影”这个文眼阅读全文。看“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作用是什么,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学生弄清了“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开头设疑——点背影;中间叙事——引背影;父子分别——哭背影;结尾思念——扣背影。
  有些文章,虽然没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语言标志,但它有一条明晰的线索,把文章的各个部分串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类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这条线索。比如《荔枝蜜》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线索来串连全文的,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引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切入课文,来带动对全文的理解。通过阅读,学生弄清了作者思想变化的轨迹:开始不喜欢蜜蜂,因为蜜蜂曾蜇过他——接着写作者吃了荔枝蜜后,对蜜蜂动了情——当他参观了“养蜂大厦”以后,对蜜蜂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当看到农民正在插秧时,联想到他们也像蜜蜂一样,热情洋溢地赞扬了农民的奉献精神——最后写自己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抓住这条感情线索阅读全文,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有些文章既没有概括主要内容的语言标志,也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那么怎么选“点”切入呢?对这样的文章要认真分析,提炼出一个能带动全文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个中心问题阅读全文,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如《捕蛇者说》一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蒋氏的祖父、父亲都死于捕蛇,他自己捕蛇12年,也几次差点死掉,那么,为什么作者说更换他的差使,恢复他的赋税,他却“汪然出涕”呢?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弄明白了课文里面写异蛇之毒的作用是为反衬赋税之毒。正面部分写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又为作者的议论作了铺垫。抓住这个问题阅读,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深意。
  2.设计几个空白
  课文中从栏杆到大海这之间是一个空白,还有从栏杆到甲板也是一个空白。父亲只是去引导儿子该往哪里跳,让他自己去跨越这个空白,并不是父亲亲自去牵着儿子跳下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要留给学生一些空白。教师在设计空白前,要吃透文本,了解教学目的,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师要像船长一样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跨越这些空白,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围绕某一专题热烈讨论,更给每个学生独自静静思考的充足时间。这样时间、空间、声音上的一块块留白,给了学生消化、吮吸、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
  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凡卡》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进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又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他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凄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续写,学生能够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作文。有些课文没有固定的形式,在指导学生续写这种文章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向纵、横方面去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设计几个心灵碰撞的情境
  船长“导跳”过程中,是船长和儿子心灵沟通的过程。假如当时船长和儿子没有心灵的沟通,母亲就无法引导儿子跳水,儿子也不懂得自己到底是该往甲板上还是往大海里跳。因此在课堂导读时应设计几个心灵碰撞的情境。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智育人是重要的,但只是以智育人是不够的,还要重视以德育人,以情育人。当前,要特别强调的是以情育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师生方面的情感交流太少,以情育人应是优化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需要强调的一个方面。
  教师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巧妙地设计几个亮点、几个空白、几次心灵碰撞的情境,这样就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咏吟.创作解释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东缨.泛舟海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