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传统武术的教学

2011-12-29 00:00:00颜世亮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7期


  针对应试教育出现的问题,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它是当前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诉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经提出:“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讨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传统武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文化内驱力,因此,传统武术是最富有中华民族特质的体育文化。
  一、传统武术的内涵
  和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诉求,然而公民的素质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素质达不到和谐的要求和目的。因此,提高公众的素质成为大家的共识。很多人会认为传统武术只是提高身体素质,其实不尽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它自身具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并对学习者的身心和综合素质产生重要影响。
  1.传统武术具有较高的健身、育心价值
  武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中西文化由于历史的渊源,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在以西欧和美国为主的西方社会,存在“主客两分”的健身指导思想,形成了人与天、智与体相对立的现象。在此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觉悟、探寻新的健身思想和方法。在东方文明西进的过程中,他们选择了中国传统健身术。经过长时期的研习体悟,传统武术成为他们不可割舍的生活必需品,一方面因为它动作外形简单,朴实耐用,同时又易于演练,适宜于全民健身;另一方面它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丛结,既与中医、导引养生、推拿正骨等同在一个文化土壤中相互契合、浸染,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人体养生体系。如在锻炼方法上,注重健外强内、培养真气以达到四体皆安的健身效果;在动作的纠错上还提出了“全身源于腰腿”,“梢节之痛,根节寻源”。另外,传统武术和养生气功结合,根据人体经络分布与气血运行,使练习者的各种系统功能协调,周身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常态。总之,经过调和后的武术成为“内外兼修”的综合体系。因此,传统武术的大众化、生活化必将对大众健身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又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在学校从事的体育活动将影响他们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传统武术的长效开展会使他们终生获益。
  2.传统武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传统武术可以不受器材、场地等外部条件的限制,在广场公园、楼宇亭台、野外村落、室内室外均可进行锻炼;不受年龄及性别的限制,男女老幼都可参加,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年龄情况和特殊爱好,选择适宜自己的练习内容。另外,在经济条件不够发达的学校,现代竞技体育对场地器材的高标准要求下,限制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因此,利用传统武术的普适性特点,在这些地区开展、普及武术教学成为可能。
  3.传统武术不仅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的特质功能,还具有文化、政治、经济的非特质功能
  传统武术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发展、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长远的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武术的这些特质和非特质功能,在学校拓宽传统武术的教学渠道,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现代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体育中难觅传统武术的身影
  虽然目前武术已进入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中,但是其发展却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课程学时比例很小;二是部分学校不按教材要求上课,武术课被搁置一边,基本上都是篮球、足球和体育游戏等内容;三是部分上武术课的学校,除开设太极拳课外,几乎千篇一律都是长拳类的技术动作和套路,很少有传统武术的内容,这也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问题。虽然教学中有少部分传统武术套路的内容,但教师在技术教学和训练中仍以竞赛套路为主,绝大部分时间在教授竞赛内容,并重点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动作规格、演练水平、难度系数,而不是去研究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实用技法,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了大批竞技武术套路的人才,从而使传统武术教学丧失了应有的意义,最终使武术教学出现了体操化、艺术化、舞蹈化的现象。
  2.学校的武术教学受自身瓶颈的制约
  运动训练学中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根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根。由于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数量多,难度大,方向路线变化复杂,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多,协调性要求又高,所以就会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于接受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武术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推广与发展设置了阻碍。
  3.重视技术教学,缺少文化教育
  在各类教学大纲中,基本把武术等同于其他外来体育项目一样作为纯技术性项目进行教学与推广,而忽视了它的文化教育功能。
  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会动作、考核合格和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不能讲授出武术的文化哲理和德育内涵,再加上武术学习过程漫长、成绩不明显,使学生对武术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
  在西方体育重竞争、注表象的思潮下,“文化的武术”成了“运动的武术”,其结果导致了武术的非传统、非特色和非民族性的发展格局,武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意义正在逐渐消失。
  三、学校体育中传统武术教学的革新
  1.学校武术课中应适度增添传统武术的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吃过梨子的人,不知道梨子的滋味。没有传统武术的内容,学生也无法了解它的内涵和作用,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学中引入传统武术的内容,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实用的、易于掌握的、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动作和技击实践。例如,少林五行八法拳,初级的查拳、南拳、形意、八卦、八极等,也可以安排一些本地特色套路,一方面使教学有浓厚的学习、练习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拳种特色品牌的创立和打造。
  2.学校可建立传统武术协会组织
  学校要建立以教师担任顾问,以爱好武术、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主要领导者,以广大没有基础的普通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武术协会组织,定期或非定期举办传统武术的研习、交流活动,以起到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作用。
  3.经常举行传统武术的表演或竞赛活动
  竞赛是推动体育项目前进的杠杆,表演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动力,经常开展表演比赛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促动传统武术的普及与推广。
  4.开设传统武术文化选修课程
  传统武术是现代体育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只重视技能的学习和传承,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除在正常技能教学中进行文化的解读与诠释之外,还应开设传统武术历史文化、科学内涵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内涵,这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弘扬,也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传统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普及与发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为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养成锻炼的习惯打下厚重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以及生产劳动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果敢刚毅的品行和顽强的革命斗志,全面贯彻国家颁布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这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以及对传统武术的长效优质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应根据各地的客观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尤其是内容方面,我们应根据本地的区域文化,发展属于自己的传统武术文化品牌特色,为地方、为社会、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惠红,戴敏芳.试论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2(4).
  [2] 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3] 蔡仲林.武术在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中的作用与发展.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1).
  [4] 王柏利.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