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2011-12-29 00:00:00宋颂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7期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体例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例中转变为专题史体例,专题史体例的知识体系导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不能建构紧密的联系,只有及时补充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形成整体感知和深刻的认识。新的历史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完成教学任务时间紧张;另外教学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初高中教学的良好衔接,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必须适当补充课程资源。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使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加剧,给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增、补、取、舍,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在内在逻辑上形成总体思路,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优化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何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进行了归纳和论述,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与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可以进行整合教学。
  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辛亥革命”一课中,课文主要叙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重点阐述了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选修Ⅱ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中的第四课“近代中国创制民主制度的斗争”中对《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的表述更为完整。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第一次授课时就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专题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要介绍英法美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各国代议制的政体形式和内容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选修Ⅱ专题二中的“实现民主的政治构建”和“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以及专题三的“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曲折的民主之路”等内容,对英法美等国民主制度确立的艰难过程及其内容和评价进行知识整合,以求达到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二、必修课各模块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与必修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可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如下图所示:
  三个必修模块分别以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为主题,因此,三个必修模块的整合必须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建构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保证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完整而深刻。
  三、必修课内部专题之间的整合
  同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可以进行比较性教学:比如,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可以联系起来整合教学。不同时期的同一问题,进行启发性教学:比如,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亦可以联系起来整合教学。
  四、专题内课与课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四课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可以合并三、四课,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理清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其历史作用。又如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也有四课:1.民主政治的摇篮;2.卓尔不群的雅典;3.罗马人的法律,教学中可以合并1、2课,以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特点、优越性与局限性为核心内容,深刻认识此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五、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比如人民版必修Ⅱ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教材有三部分内容: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文明的链接。在教学中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及实际教学需要,可对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即文明的链接、文明链接的影响和文明链接中的中国。其中文明链接的原因,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虽然课标没有提及,但对分析文明链接的影响非常重要,当予以补充;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但教材中没有提及予以补充,文明链接的影响一目是教材重点阐述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教材叙述得比较散,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提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这样几个角度入手,对文明链接的影响进行分析,使结论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关于文明链接中的中国一目是补充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增加有效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而教材中原有的分散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则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其他予以淡化。
  六、本学科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必修Ⅰ中多次涉及到的国体、政体、法律和必修Ⅱ中涉及到产权制度、股份制、外向型经济概念知识,主要是政治学科的学习内容,耕作技术、大河流域、气候、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地缘等概念知识,主要是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必修三文化史专题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游刃有余地驾驭文化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还应有深厚的国学基础,较强的哲学思辨能力,文学、音乐、美术的欣赏鉴别能力,一定的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知识……面对这种情况则需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与合作,争取相关学科的支援。
  七、参照其他版本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课标对必修Ⅰ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都包含有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体现了17、18世纪的英国议会权力逐渐增强并凌驾于国王之上,形成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过程,但是不同的是人民版、人教版的教材叙述重过程、轻结论,尤其是人民版在叙述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之后,还介绍了19世纪议会与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岳麓版和大象版则两者并重,尤其是大象版还专门设立一个课题为“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些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可以相互参照,取长补短,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不论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都必须以课标为指导,切不可为了追求内容的有趣、形式的鲜活而背弃课标的要求和精神。
  八、正确处理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
  搞好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理想化状态应是在系统地学习通史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史的学习。初中历史新课程虽然是通史体例,但新课程对初中历史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知识体系弱化,使得进入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和许多至关重要的起铺垫作用的知识内容严重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研究比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补充高中新课程学习必需的背景知识,随时梳理通史结构,构建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Ⅱ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