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个纲要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武术能够全面进入中小学,更在于把传授武术上升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来认识。2010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通知》指出: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通知》要求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培训、教学等推广实施工作,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4市56所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中学34所,小学22所,调查对象中教师及管理人员167人,学生1433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8份,回收率93.6%。将回收的教师卷及学生卷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类数理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学生问卷的分析
学生卷共设置调查26项,主要包括:学校是否开设武术课、学校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武术课学习内容、武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比较、自己了解武术的方式、课外武术的接触情况,以及对教师和学习内容的满意度等。
统计分析,62.66%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开设武术课的有11.67%的学生认为学校非常重视武术课,44.91%的学校重视方面表现一般,另有29.94%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武术课。占47.52%的学生喜欢上武术课,有33.06%的学生不喜欢所教的武术内容。满意和基本满意授课教师教法的分别占37.60%和44.70%,也有17.70%的学生不满意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同样上一节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相比,63.16%的学生认为武术课更累,说明武术课教学方法单一,娱乐性少,普遍认为武术课程难学难练。从问卷中得知:学生通过武侠小说了解武术的占25.9%,通过电影、电视了解武术的占46.1%,通过学校体育教师了解武术的占15.9%,通过民间拳师了解武术的占7.1%,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武术的占5%。另外,学生对武术的概念、内容的了解也不全面,认为武术能够强身健体的占47.6%,能够防身自卫的占38.4%,能够通过武术培养自己的品质的占11.2%,而能够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只占2.8%。
2.对教师问卷的分析
教师问卷共设置调查18项,主要包括:武术课开展情况、教学内容、武术课器材情况、大纲的理解程度、武术比赛和表演活动、武术的教学方式等问题。
统计分析,学校缺少武术专长教师,其他体育教师不愿承担武术教学任务,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72.35%的教师对开展武术比赛持支持态度,说明当前体育教师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武术教育对于武术作用价值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有52.57%的教师认为武术教育仅仅是锻炼了身体,并且便于开展,节省了体育器材的投入。另有9.7%学校管理者不了解武术的健体防身、修心养性、娱乐欣赏的作用,把打架斗殴等恶劣风气与武术等同起来,弱化了武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导致学校没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去贯彻执行,没能对学生习武热情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支持。武术的价值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它既包括对人体健康的促进,又包括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促进,还包括对人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完善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调查反映出,武术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教材以技术为主,理论知识相对薄弱。69.12%的学校没有统编或自编教材,18.15%的学校教材系统性较差,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其中还有12%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确定,趣味性不强,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绝大多数教师仍采取传授式教学,手段简单,不能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选教材方面,一些教师教学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创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武术教材。对教材内容,只注重规格化和套路动作统一的外在合理性,忽视了套路中隐含的技击功法和内在的文化性,忽略了武术内涵的复合性和多元性。另外,武术教师、教学器材也处于缺乏状态,严重影响了武术教育的开展。
三、教学建议
1.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身需求,是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重要意义,加强各级领导的管理责任,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培训、推广教学等实施工作,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
2.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加大对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要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贯穿始终,注意渗透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扭转学生对武术教学的错误肤浅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彰显武术教学的文化性。学校要借助校园媒体和其他各种手段等形式大力宣传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和健身教育功能,宣传武德故事等彰显武术文化和哲理性的内容,为武术课教学的开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3.充实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发挥地方特色
结合《武术健身操》组织相应的普及与比赛活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特色内容编写教材。如河南焦作市中小学开展的陈氏太极拳、登封市中小学开展的少林拳等地方特色拳种。创编简便、规范又具特色的自编教材,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教法体现灵活多变,突出趣味性与方法性,并结合实用性与系统性。武术教学内容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精神的培育。
4.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武术教育的关键。学校要有目的地引进武术专业和特长的体育毕业生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中来,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外聘有资质的武术专家、民间拳师来开展课外传授与辅导。2010年10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主办了第一届武术健身操全国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是来自全国32个省、区、直辖市的教学骨干和行政主管,这体现了国家对师资培训的重视以及开展的力度。相对应,各省教育部门也应建立起系统的武术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如可指定当地的体育院系为培训中心,以培训武术课程内容,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理论方法等,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5.完善武术考试和考评机制,丰富竞赛活动
目前中小学武术考评机制缺失,不能科学规范地考核评价。因此,各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武术运动考核或达标办法,将武术作为每位学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同时,也可以将武术纳入中考内容之中,作为晋升高一级学校的参考成绩。另外,还可以通过武术段位制等评价机制来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武术教学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开展各级别、多层次的社会及学校武术运动竞赛,加强武术表演活动以及武术基本功大赛,开展武术优质课、示范课比赛,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到武术学习、武术训练中来,营造良好的武术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柳菊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姜玉泽等.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4] 余强生.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7).
[5] 潘忠宇.价值观与民族精神.探索与争鸣,2004(12).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