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

2011-12-29 00:00:00万健根于西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7期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强弱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保障系统在国内外学界也称学生体质健康社会支持系统。
  多项调查表明,1985年-2005年,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其中,城市青少年儿童耐力素质下降更明显。2000年与1995年比较,除男子50米跑、立定跳远和女子仰卧起坐的部分年龄组外,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男子引体向上和男女耐力跑、立位体前屈的各年龄组下降幅度和速度都十分显著,城市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比乡村学生明显。2005年与2000年相比,城市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
  造成学生体质与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增加、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足(包括时间和强度均不够),其中既有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自身缺乏刻苦锻炼毅力的问题。
  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数不胜数的个人通过数不胜数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特殊复杂的巨型网络。任何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特定的网络关系获得社会支持。美国心理学家安托露丝(Antonucci,1994)曾把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喻为“人生护航舰”。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个器官正逐渐发育成熟,身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他们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自主的社会行为能力;与成年人相比,中学生还不是完全独立的社会人,相对而言,中学生对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性更强,在其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各个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此,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系统分析社会环境因素与中学生体质状况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对于构建中学生体质健康社会支持系统,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体质健康社会支持现状调查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相结合的原则,抽取景德镇市共500名中学生(其中初中生300名,高中生200名)为调查对象,针对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发现:饮食营养仍然是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不注意营养结构问题,有近30%的学生饮食无规律,少部分学生经常不吃早餐;睡眠不足成为危害中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大多数中学生睡眠不足,绝大多数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初中占37.8%,高中占51.7%),部分学生每天睡眠时间甚至少于7小时(初中占10.3%,高中占13.6%);缺乏锻炼是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高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较少,周均少于3小时者占16.2%,周均4小时者占71.5%,周均大于5小时者仅占10.6%。
  针对学生的访谈发现,92.7%的高中生认为“营养均衡很重要”,几乎所有高中生都赞同“身体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健康行为却与他们的健康观念存在很大差距。如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3.8%的学生在饮食上注意营养结构;仅有28.5%的高中生能够保证每天睡足8小时;只有10.6%的高中能够保证每周锻炼5小时。
  针对教师的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承认“课业负担过重是影响孩子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老师们也很清楚地认识到充足的睡眠时间是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但是,老师们也表示在生存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传统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针对家长的访谈发现,家长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教育和引导义务,学校应该无条件承担这个责任。家长还认为,家庭面对社会的变革无能为力,政府应该承担起青少年的培养责任。
  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发现,当前社区工作主要在社区管理方面,在社区服务方面几乎处于缺失状态,甚至有些社区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很不清楚。
  二、中学生体质健康社会支持问题分析
  社会支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助,也包括无形的社会支持(如提供就业信息、制度化建设、社会政策等),还包括精神支持、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等。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体质健康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责任主体不清
  一方面,家长认为学校和政府应该承担起青少年的教育培养责任。另一方面,学校和政府也希望家长能多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多担一些责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家庭、学校、社会哪一方都不能完全承担这个责任。对青少年的培养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培养,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责任。然而,各方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卸责任,现在出现了互相依赖、互相推托的现象。就在这种互相依赖、互相推托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权、健康权益受到了损害。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主动担负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2.社会支持不到位
  家庭支持不足。研究发现家庭对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大多停留在物质支持的层面上。大多数的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健康关注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学校支持偏向。研究发现,学校对学生支持主要在学业上,而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支持不够。长期以来,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和学历,为此学校关心的只是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而不太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正是20年来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离不开学校教育。
  社区支持缺失。研究发现,社区对青少年学生支持缺失。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认为青少年教育培养是学校和家庭的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我国社区建设中,虽然有些地方“硬件”投入很多,但是社区建设的“软件”跟不上,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收效甚微。因此造成社区服务不到位。
  三、构建中学生体质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的对策
  中学生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三方支持力量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才能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以政府为主导
  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协调家庭和社区关系,做好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政府是中学生体质健康支持系统的责任主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领导,把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
  2.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以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加强家庭教育立法,完善家庭教育体制、机制,促进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学校支持系统。
  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学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性支持外,还应该为其提供各种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等,积极创造条件,教育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有意义活动;同时让学校成为联系家庭、社区和政府的纽带,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定期对家长、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做好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协同工作。
  4.完善社区支持系统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随着社会流动的大量增加,发生了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使社区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组织化支持资源的提供者。作为居住地的社区都是一个重要的支持主体。只有不断完善社区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区功能,调动、组织、运用社会多方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才能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中国高等教育,2007(1).
  [2] 苗东升.论系统思维(六):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系统科学学报,2006(1).
  [3] 苟雅宏.社会支持基本理论研究概述.学理论,2009(12).
  [4] 刁鹏飞,李培林.社会支持网面临重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3-17(8).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