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弘扬办学理念、整合群体智慧的文化呈现方式,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
所谓教研组文化就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它表明了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的生活方式,具体地说,是指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怎么样思考和行动的。在这个意义上,“新基础教育”的教研组文化是以改造和重建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为核心目标的文化,构成这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是具体的、细微的日常活动和行为。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有根基的文化。
一、现代教研组文化的特性
1.精神性
在与学校方向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教研组应拥有符合自身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的精神追求,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该有自己的“组训”,这不仅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
2.物质性
教研组的物质文化异常丰富,它不仅体现在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布置)、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上,更体现在教研文化产品上,如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
3.制度性
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4.行为性
它体现在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所以,当我们提出备课文化、听课文化、评课文化的时候,实际上是就行为文化而言的。
二、与传统教研组文化的比较
传统的教研组文化表现为一种强势的、惰性的、竞争的文化,尽管其也有值得肯定的内容,但它离现代的组织文化已经越来越远。
“强势”来源于行政文化的影响。教育行政对教师的管理方式往往是集权式的,教师不得不认同或无条件服从。在这种行政文化影响下,教研组长在日常活动中会或多或少地采用行政方式对教师进行管理,教研组长长期处于“专制”的地位,随时都有错用或滥用自己权力的可能。
“惰性”主要表现为对种种企图改造自身的外在因素的抗拒排斥。人性中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弹性”、制度建设督导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
“竞争”来源于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考评体系。教师的日常工作通常都是在独立的状态下完成,客观上难以互相合作。另外,对教师的评价、考核,都以个体的量为主,也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合作精神的缺乏和团队意识的淡薄。
而现代教研组文化与传统教研组文化相比较,表现出的则是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文化。
“民主”是教研组文化存在的基石。只有组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教研组长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而应努力让每个组员都体验成功,发展潜能,关爱组员,具有较高可信度、言行一致的组长更容易得到组员的拥护。
“积极”是营造教研组文化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个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成为终身学习者——熟悉学科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精神,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的营造,更需要教研组长积极带头,并以自己勤勉进取的学习、工作精神感染每一个成员,从而构建积极的教研组文化。
“合作”是创建教研组文化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研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现代教研组文化的构建策略
1.教研组长要在民主的前提下实现角色的转型
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教研组长需要担负三种新的角色:一是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研组长要学会“读人”,即解读本组内的教师,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教师的弱点、读出教师的发展空间。二是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教研组组长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教师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促进措施。三是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和创建者。这意味着教研组长将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教研组的日常活动,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教研组文化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文化,无论是组训,还是文化愿景,以及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因此,教研组文化是群体型、互动型的文化。
2.教师要积极唤醒和激发自己的科研动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教师能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研究,但现实中,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追求卓越的内在需求,也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运用科学、规范的教学研究行为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走向优质高效。这就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促进、帮助和引领教师,有效调动其内需,使其主动积极地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提高其教学行动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形成新型的教研文化。
引领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教师的行为机制。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是建立在教师个体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教学研究,因而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比较科学、规范的教研行为来指导教学行为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并不断追求优质高效,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最终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智慧的教师,从而体验到职业快感和生命价值。这种行为机制应该是一套引领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教师的行为机制。
重视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在教研的过程中,应做到“四个重视”:重视交流合作的话题,拓展教师的视野;重视课堂教学的实境,避免教研脱离课堂和教学实境,失落人本因素;重视解决问题的研修,帮助教师从学科整合走向文化整合;重视课程目标的把握,培养教师自觉研修的素养。
促进教研文化体系的转变。从经验型向学习研究型的转变,本着终身学习的原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同伴间的创意设计、课堂观察、互助交往、学习反思、经验交流都是学习的主要途径,要让学习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3.教研组所有成员都合作参与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是现代教研组文化的共建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教研组文化的建设中来,将个人追求与教研组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团结协作、同伴互动精神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各教研组成员都能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本教研组的发展,强调要为教研组未来的发展树立文化之魂,即确立本教研组的价值追求,并将其转化和渗透到教研组的各项工作中去,逐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为此,一方面要开展面向教研组组长的专题培训,让他们明确教研组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培养其文化意识,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和保障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让教师积极参与研讨教研组发展规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组文化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一所学校和谐的教学教研气氛,就是一个学校的教育灵魂,这个灵魂的内核应该是以民主、积极、合作为核心的人文情怀。因此,在现代教研组文化构建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研理念,创设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教师持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探索与争鸣,2002(7).
[2] 李政涛.走向研究性变革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5(6).
[3] 沈芦山.教研组文化创建的七大策略.中小学管理,2007(6).
[4] 李政涛.什么是“教研组文化”.上海教育研究,2006(7).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