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美术视觉思维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1-12-29 00:00:00冯国健


  摘 要:视觉文化时代对人类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图像、视觉对象等传递着各种信息,美术教育关注学生视觉思维的发展。基于现有教材,立足于常态的美术课堂教学,关注农村小学生的美术视觉思维培养与发展,使美术课堂教学给未来的公民一生受用的基本视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视觉思维;单元重整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59-03
  
  我们正步入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当文化已逐步脱离了以文字语言为主导的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化文化形态时,人类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就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现代人不但要识字,还必须识图。美国芝加哥大学W·米歇尔分析认为:对图像的观看、观察可能与文字阅读是同等深奥的问题,而且语言文字往往还难以充分阐释视觉经验或“视觉识读能力”。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所谓的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工具(或媒介),而且视觉思维的知觉特征不仅仅限于直接的知觉范围内,广义的知觉还包括心理意象,以及这些意象同直接的感性把握之间的联系[1]。美术视觉思维由表及里,包含着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
  新课改实验中初编的各种美术课程实验教材,尚缺乏视觉思维发展的编写结构体系,难以形成较为集中的、起到引领作用的现代视觉文化氛围。许多老师虽想对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培养,但“帮忙”的意识、成分深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体验,使他们的个性表达受到限制。许多教师仅依照教材本本给予,而不重视学生这一新的、活的资源的生成,因而无法凸现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在教师灌输下的单一性技法训练及放任式的美术教育在我们的周围还广泛存在,其简单的技法训练自然不能丰富儿童的视觉文化内涵,放任的创作活动更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视觉境界;同样,教师“先入为主”的种种做法,也无法真正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主动发展。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美术课堂是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主渠道、主阵地。基于现有教材,立足于常态的美术课堂,在新课程重视美术教学趣味性时,我们更需要打破教材框架的束缚,站在课程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视域,关注美术教育对学生视觉思维的发展。
  
  一、发散主题,单元跟进
  
  “课标”美术教材的特点是编排图文并茂,学习内容趣味性强,非常能吸引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浙江美术出版社教材(以下简称浙美版)在编排中比较多地采用散点式的编排形式,以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呈“点”状分布。例如第一册有《大鱼和小鱼》的教学内容,在第二册出现了《热带鱼乐园》。在第四册有《水墨游戏》,第六册有《跳舞的点和线》。那么,编排形式多样化、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能给农村学生的美术视觉思维发展带来些什么影响与关联呢?课改后的美术教育仅仅停留于内容有趣、形式新颖,其教材对于美术教育本体和学生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视觉思维发展,是较为忽略的。学生视觉思维的发展缺少了“线”的贯穿,单元式“面”的跟进的许多内容也仅仅是蜻蜓点水,教学深度不够;农村学校的学生只疲于为上美术课准备许多的材料,课堂只流于原始的兴趣和浮泛的热闹,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美术基本技能与技巧发展的滞后,以致使学生学完了几年的美术课程,依然缺乏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与能力,也不敢表现,这种状态必须尽快扭转。
  1.分段式重组,描“点”成“线”。
  美术视觉思维发展重视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等的发展。如同语文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一样,美术教育也强调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提高视觉表达能力,形成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表达、设计应用、欣赏评述能力是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材的编辑、修改都有周期性,我们不可能拥有十全十美的教材,但我们可以选择在教材基础上立足于学生视觉思维发展的教学新设计、新重组,可以凭借散点式的教学内容,以知识、技能或教学主题的切入,跨越不同的学段,链接成学习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