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些学生,由于沉重的学业负担、复杂的家庭背景、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原因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将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的首位,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43-03
在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高要求的这个大背景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学生亦如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接触到一些学生,由于沉重的学业负担、复杂的家庭背景、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原因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对学习厌倦,缺乏兴趣;自控能力差,有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缺乏合作意识,不愿与别人交往,交往能力极差;缺乏信心,依赖性强等等。
学生的健康,应该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身心”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
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数学学科,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即课堂中师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更容易接受事物。良好的、积极的教学精神环境的营造,可以使学生身心舒畅地投入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彼此接纳的教学心理气氛,进而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1.热爱全体学生,给予良好期待。
良好精神环境的营造首先需要教师热爱全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也只有实现了心理相融、情感相通,才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同时也需要教师以“民主”、“和谐”的教学作风来组织教学,更需要以“倾听”、“接纳”、“欣赏”的方式鼓励学生。“罗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以及良好的期待,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吴老师请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1/2,同时与小伙伴交流。孩子们用不同折法表现着1/2,并贴在黑板上。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1/4!”学生们把惊奇的目光投了过去,此时的吴老师显得有些激动:“什么,你折出了圆的1/4?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地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吴老师满腔热情地鼓励他:“很有创造性!同学们折出图形的1/2,你却大胆折出了1/4。你能说说1/4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同学兴致勃勃地讲出了1/4表示的意思。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吴老师趁机给了一句:“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不多工夫,折出了1/3、1/6、1/8、1/16……吴老师真诚地欣赏,大胆地鼓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藏的创造力,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宽容学生犯错,给予改正机会。
曾经有人对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当你遇到失败或犯了某个错误时,你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大多数学生说: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幸,否定自己。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提高学生的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让他们感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法则时,往往容易出错,并且不容易弄清错误原因,此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困惑、很焦虑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304-199”时,许多学生这样做304-199=304-200-1=103。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验证,发现有错误,但学生觉得这种算法很有道理,为什么会错误呢?感到困惑了。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笨”,而应该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能不能找个“生活原型”,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例如:王老师有304元钱(投影显示3张百元币和4个一元币),买一个电饭煲要199元,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付钱?通过对生活情境的模拟,使学生豁然开朗,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采取合理评价,激发学习信心。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评价时,首先,应做到评价内容要全面,要充分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其次,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收集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和人格发展方面的闪光因素,形成激励向上的氛围,努力发挥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再次,评价主体要多样化。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注重发挥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师是绝对评价者的评价状况。例如在课堂上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应更多地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吉尔·哈德斐尔德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要与学生多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树立简单数学的理念,化解学习活动的心理困扰
心理困扰就是所谓的心里“碰钉子”,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反应。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以下几种:来自学习活动的困扰、来自与同伴交往的困扰、来自老师的困扰和来自自我实现受挫的困扰。因此,化解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困扰,所有的困扰都将得以有效化解。
1.语言讲解要直观形象,克服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对于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孩子有了畏难情绪,无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是不利的。畏难情绪与自信心正好是相对立的。孩子的畏难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而兴趣的消失又主要是教育方法不对头所致。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数学教得“有趣”。
教师应设法将数理关系等抽象的事理变为形象直观的讲解,使之通俗易懂,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了畏惧心理,树立了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让学生参与体验其中,获取数学经验。
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作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盎然。总之,教师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3.重视学生互动合作,培养团结意识。
学会合作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商不变性质”教学中,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每人写一道商相同(组内相同)的除法算式,在组内交流、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提供的素材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合作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发展,还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任务是由大家共同承担的,也增强了组内学生的团结意识。
三、坚持学生课业轻负担,调节学生的学习心态
目前,有些老师为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成绩,作业布置量远远超过国家的有关规定,使学生的作业量增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在教师编织的高强度学习任务、满负荷课余安排、频繁的考试和竞赛等巨大的“心理压力网”下,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逐渐丧失了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同时,这样长期的“心理压力网”,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1.提高课堂实效性,减少课后作业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必须要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教师要做到不上无准备的课,每次课前,应熟读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重难点要正确把握,并对学生上节课的知识通过回家作业等方式全面掌握。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言语运用自如,这样,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教师就能有心思从容地捕捉到由学生的眼光里传达出的他们对教师所讲懂了还是没懂的信息;就能随时作课中反思,调整思路,改变教法。课堂上应重点关注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及时抓住有效生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课堂上要注重讲练结合。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魏书生老师在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中,也明确提出课堂中只有做到精讲多练,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也只有做到精讲多练,才能促使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及时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学生课后的作业量就会相应减少,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增多。
2.教师在课堂多多走动,提供个性化辅导。
学者霍尔经过研究,发现了空间距离和秩序的关系:师生间的空间距离越大,就有越多的学生成为消极的听讲者或从事与课堂教学任务无关的活动。当老师越近,沟通就越会变成互动,就有更多的学生跟着老师听讲。
因此,老师在讲课时,不妨离开讲台,在过道间巡回走动,边走边讲,边走边看,并有意识地在开小差的同学前驻足片刻;当学生在做作业时,在教室里巡回走动,检查他们做的情况。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补差补在课堂,让学生尽量少留问题走出教室,从而减少课后作业的错误率,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