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2011-12-29 00:00:00李玉飞


  摘 要:语文课堂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文质兼美,人物形象鲜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学习中就会自觉接受情感熏陶,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促使人才素质的提高。从加强朗读训练、重视情感体验、引导合理想象、指导比较鉴别、借助电教媒体、描绘人物形象、抓好拓展延伸等方面探索,是对学生激发情感共鸣、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因素;情感教育;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28-02
  
  语文是一门生动而富于情感的学科,每篇文学作品除了优美的文笔,还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语文课堂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商的培养与训练,是促成学生学习上获得成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但是,学生受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制约,要准确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往往身不由己,情不由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是语言艺术,在文学大师的笔下,那些组合起来的文字,便回响起合辙押韵的音律、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参差错落的节奏。在语文教学中,融音乐和情感于一体的表情朗读,常常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要想提高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质量,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对那些情文并茂的诗歌和散文,还应强调“美读”。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学生引进作者描写的意境。如教学陆游的《示儿》一诗时,应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凝重的语调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当学生诵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就会久久地在学生脑海中回荡,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有人说,感情的共鸣能使人淡漠的感情冲动化,简单的感情丰富化,肤浅的感情深沉化。这表情朗读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重视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形象具体,能以情感人。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还要努力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体验,这是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前提。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充分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作者情感的发展脉络,认真进行情感体验,并要把自己的体验与学生进行恰当地交流,做到以情动情,才能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燕子飞回来了》一文时,应努力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讲解、点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小燕子对祖国建设的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惊奇、惊喜的感情。我出示“燕子飞回来了”和“燕子飞来了”两个不同句子让学生辨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认识到,多一个“回”字,说明小燕子和它妈妈原来在这儿住过。课文中三次出现小燕子“奇怪”地问,说明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时隔不到半年,这里山变、海变、地变。课文最后一句“农村的变化可真大呀”是全文抒情赞美的高潮,这一句作为情感的基调,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惊奇、惊喜的感情。最后,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表演,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不断加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引导合理想象
  
  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无论是写人叙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每篇课文都是客观生活或客观事物的描述,教学中须引导学生在目视、口诵、心思的同时,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使文中的人“活灵”,事“活现”,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才能为理解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提供形象依据。如教学《草原》一文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读了第一段,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了第二至第五段,在你眼前分别出现了什么画面?然后让学生借助投影口述“见闻”。这样通过想象,写景的语言就成了一幅色彩明快的草原风景画: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柔美的小丘,活泼的羊群便活现在眼前。通过想象,写事的语言文字则成了一幅具体生动的主客欢聚图:迎客的热情、会客的激情、款待的盛情、联欢的深情便溢于画面。这样语言变成了画面,为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体会情感、实行“美读”打下了基础。又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骂声、鞭打声、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等描述,想象扬科被毒打的场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通过练说,学生体会到扬科生活的悲惨,激起了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和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
  
  四、指导比较鉴别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不但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而且是辨别美丑和渗透情感教育的好策略。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鉴别,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佳境。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并且写“小女孩是带着微笑死去的”这一内容,我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就问学生:大年夜,富裕人家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联想,知道了富裕人家子弟此时此刻可能正围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与父母尽情享乐。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富家子弟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小女孩被冻死的凄惨图,这两幅图画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文《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把小女孩的生活与这些课文主人公的生活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这样,学生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学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五、借助电教媒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设备,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解说,模拟当时当地的情境,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临其境,尽可能地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美文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西双版纳的风情片。当电视节目播放完后,学生们欢呼雀跃,因为他们都被这里的美丽景色迷住了,惊呆了。有的说:“多美呀,西双版纳美极了!”有的说:“我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导游,游遍全国,饱览祖国山河的秀美。”这样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又如教学《云海日出》一文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云海日出的录像,把学生带进了黄山灵秀之中,随后又播放配上音乐的课文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现黄山日出的壮观景象,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他们将语言文字描绘转化成生动的画面,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云海日出的奇幻之美。使他们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领悟到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六、描绘人物形象
  
  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不是靠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感染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和形象能引发情感,情感的激发使形象更鲜明。如在《丰碑》一文中,作者用浓墨重彩刻画了在冰天雪地里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单薄破旧的衣服,镇定安详的神态,一动不动的坐姿……教学时,我先出示这感人的画面,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感知人物形象;接着图文对照,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感受人物形象;然后启发学生看图说话,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学生描绘时入境入情,如泣如诉,在他们眼前仿佛展现出军需处长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悲壮一幕,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对军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之情。学生发自肺腑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七、抓好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教师应该开展构思新、形式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深化。例如,学完《匆匆》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想的话:对自己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对时间老人说什么,引导学生从活动中领悟文中的情感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学完《走向生活》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座右铭”主题班会,把学生的情感释放出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完《失物招领》一文后,我让学生找一找自己有没有丢失过文中的失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学完《荔枝》一文后,我以“每年荔枝成熟时,作者肖复兴会对母亲说什么”……这些拓展训练,使他们不但增长了知识,情感也得到了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是广大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努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情感教学的技巧,让美好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情感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动力,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迅速提高,也促使语文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