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的适合途径探寻

2011-12-29 00:00:00刘昕


  摘 要:阅读是一种外静内动的活动,外在呈现的是静止的状态,情感的波澜是在内心翻涌的。的确,这样的理解没有错。但是,如果要天性活泼好动的儿童,对相对静止的阅读状态产生兴趣并由衷地感到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改变传统“静读”的形式,创设多种活泼的、符合儿童兴趣取向的活动,以承载儿童幸福阅读的任务;而选择合适、适度的阅读评价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显得尤为重要。此间,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本应该是儿童阅读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儿童阅读;活动策略;评价策略;资源策略;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26-02
  
  通过各种渠道,尽量多的利用学生身边可以利用的软环境(教师、家长、伙伴)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以达到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目的,最大可能地培养出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一、活动策略
  
  如果要使小学生能够养成自主的阅读习惯,那么必须让学生体验到阅读这种内省活动的快乐。阅读本身所产生的快乐,也就是说阅读本身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由阅读对象和阅读行为成为生活需要所带来的,从心理学来说,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层次的快乐。通俗地说,就是人觉得需要用读书这样的方式取悦于自己的内心情感,它变成了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高层次的愉悦享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具有一定厚度、一定长度的积累,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步建立。基于这样的理解,要让我们的学生最终享受到阅读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也就是使阅读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习惯,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学生目前可以享受到乐趣的另外的途径切入,找到通向阅读的兴奋点,激发阅读兴趣。而活动无疑是很适合的抓手。
  在成人的理解层面上,阅读是一种外静内动的活动,外在呈现的是静止的状态,情感的波澜是在内心翻涌的。的确,这样的理解没有错。但是,如果要天性活泼好动的儿童对相对静止的阅读状态产生兴趣,并由衷地感到幸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改变传统“素读”的形式,创设多种活泼的、符合儿童兴趣取向的活动,以承载儿童幸福阅读的任务呢?经过实践,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儿童所需,和他们商量,听一听他们的声音,共同策划一些可行性强的阅读活动,以激发阅读兴趣,使阅读真正达到自主。例如书签制作比赛,这个过程活动性是比较强的,学生非常喜欢这样一种动手操作的活动。为了达到承载阅读的任务,我们可以巧妙地提出丰富活动内容的要求,不但从美术的角度对书签制作提出要求,还要求学生在书签上书写名人名言,或者是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古诗词名句等。学生为了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较好地完成比赛任务,就必须进行前期的阅读和寻找,这种积累和内化,这时已经淡化了教师的阅读要求痕迹,而转化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阅读行为,伴随其的是获得自我满足的体验,这种感受理所当然是有幸福感的,尤其是完成了作品,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他人认可时,幸福感应当更加强烈。再例如手抄报展评、读书摘抄卡设计评比、诗文诵读会等这些融合了艺术与文学因素的活动,无一不充满了灵性和趣味,这一系列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我们又可以把它们有机串联成一个节日沙龙,那就是“读书节”。“读书节”可以成为校园具有独创性的传统节日,以节日的方式延续下去,我们所给予学生的将是无比丰厚的积淀。所以说,以活动所承载的儿童阅读是快乐的。
  
  二、评价策略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动力起到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学生的阅读行为(这里的阅读特指“读书”)所产生的结果相对而言比较隐藏,不易检测,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就成为一项“软性”的作业,孩子兴趣的维持较成人而言要短暂得多,而他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又较成人强烈得多,所以一种合适的阅读评价是延长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办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可避免地是一把双刃剑。对评价结果优秀的学生,它无疑是正面的,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对今后的学习是最好的促进方法之一,随着优秀评价结果的给出,学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幸福。而对于不能够顺利抵达某项学习成功之岸的学生,评价结果自然就不可能是优秀的,甚至是比较差的。这时候,评价所起的作用尽管可以起到帮助学生反省、寻找缺失的目的,但同时对于与成人相比还比较缺乏耐挫力的儿童来说,就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心理伤害,而完全无法实现近期幸福感的目标。这时候,儿童特别容易放弃对远期幸福感的追求,通俗地说,他将对这一种未能让他体验到成功快感的学习失去信心,并导致自我放弃。所以选择合适、合度的阅读评价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样的理解、借鉴和逐步实践,我们发现“阅读考级”应该是具有长效性和普遍激励作用的评价方式。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这是一种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阅读评价方法,也是一种开放式的评价。其注重的是行为观察和发展的过程;而站在被评价的学生角度,考级的最终结果是具有很大诱惑力的。六年内的十级考评从量上保证了至少课标提出的140万字的阅读量,而操作的过程却比较简单,注重的是学生阅读的过程,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循环的评价中获得最高的褒奖,即使是阅读速度最慢的学生,我们也会通过改变考试频率的方法,让他通过保底数量的阅读,获得十级的证书,以促进他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正如以前我们常说的,这个结果,是学生可以看见的,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果子”,而且这个果子并不是只有最终的一个,而是与阅读行为一致的阶段性评价。也就是说是近期理想的实现,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实现近期理想从而达到最终阅读目标的实现。每一次阶段性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幸福的体验,为了这个体验,阅读的过程便多了许多自主的成份,幸福常常是产生在自主的劳动中,而不是强制。
  
  三、资源策略
  
  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又由于此,教师本身也就是非常宝贵的阅读资源。每一位有着丰厚积淀的教师从阅读意义上讲,他就是阅读资源的活的载体,而且这个载体随着自身的不断积累日渐丰富。当我们与学生发生对话的时候,我们已经把阅读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生活经历、教师的情感倾吐就是一种无痕的阅读方式的呈现。教师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效果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是默化,是浸润,是由内到外的覆盖,又是生活态度和情趣趋向的根植。所以这里所讲的资源策略主要是开发教师资源。
  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首先要鼓励教师阅读教育经典,在阅读中聆听大师的声音,触摸教育的温度,感受教育的真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吸纳、不断积累,丰厚自己的同时让学生变得丰厚;我们还应当建立起师生共读的良好秩序,并逐步形成习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同读一本书,师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享受到教育和被教育的幸福。由于我国千百年来固有的长期处于长与幼、灌输与接受、神与小儿的师生关系,多多少少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教育主客体,虽然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反省和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但是在中国绝大部分儿童的心中,与老师平等对话依然是童话故事里的事情,童话里的事是幸福的,却又多么难以企及的。然而,师生同读能有效地在形式上打破这一格局,让孩子们感到了平等的希望;在内容上,更使教师和学生走进了共同话语圈。在共同的话语圈中,儿童最容易放松不必要的戒备心理,坦诚内心情感世界;而教师一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教育便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业,沟通、促进、共融都成为可能。此时的阅读指导已不是指导,而成为亦师亦友的同一平台的互动交流,传送与接受成为高山流水般的自然。这样的幸福只有在师生完全沉浸在对同一文本的阅读内化中方可享受,反过来说,这样的阅读是非常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