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代乘法算式“铺地锦”

2011-12-29 00:00:00梅艳珍


  摘要:古代笔算乘法“铺地锦”,不但可以作为现代笔算乘法的补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之情。
  关键词:笔算乘法;铺地锦;课堂教学
  中文分类号:G623.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50-02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窗,简单地提示了500多年前,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书中讲述的一种“格子乘法”,后来传人中国,在明朝的《算法同宗》中成为“铺地锦”,如右图示:
  46×75=3450
  确实,有些教师看不懂,面对“铺地锦”感到茫然,很多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作为文化传承主要场所的学校中,不懂可以学习。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其实,‘铺地锦’是以格式类似铺地板的形式而命名的乘法算式,它的计算方法直观,能直接地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细节差距,尤其是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是否准确,以及基本的加减运算能力,甚至学生某个环节知识薄弱都能充分地凸显。因此,向老师们推荐、介绍这一古老的乘法算式,使之既可作为对古代数学的欣赏,也可作为笔算乘法的补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它的简单、直观是充满好奇和喜悦的。
  
  一、算式介绍
  
  (一)格子乘法表的绘制。
  根据乘法算式,一个因数有几位数就绘制几列,另一个因数有几位数再绘制几行。交叉成格子状,在每个格子里绘制对角线平均分成左上和右下两部分。
  (二)格子乘法的书写。
  第一个因数写在格子的上方,从左到右依次从高位到低位(如上图中的46);第二个因数写在格子的右侧,从上到下依次从高位到低位。(如上图中的75)
  (三)格子乘法的计算。
  1.第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高位相乘的积,如上图6×7=42;写在第一行第二列的方格内,积是两位数。十位的4写在斜杠的左上方,个位的2写在斜杠的右下方;积如果是个位数的写在斜杠的右下方。
  第一个因数的十位数再与另一个因数的高位相乘的积,如上图4×7=28;写在两数交叉对应的格子内(一行一列);十位数的2写在斜杠的左上方,个位数的8写在斜杠的右下方。
  2.当第一个因数与另一个因数的高位逐个乘完,再与另一个因数的次高位依次相乘。
  如上图6×5=30,30写在6与5对应交叉的格子里(第二行第二列),十位数3写在斜杠的左上方,个位数0写在斜杠的右下方。
  再如上图:4×5=20,20写在4与5交叉对应的格子里,(第二行第一列)十位的2写在斜杠的右上方,个位的0写在斜杠的右下方。
  3.当所有各位数字相乘完毕,依斜杠所形成的斜行从右向左,把斜行中的各数相加,写在对应行的下面,满十进一,和现在的竖式加法相同,各行逐个相加;从格子的下方的右侧逐个过渡到左侧。如上图:
  0=0 2+3+0=5 4+8+2=14(满十进一,写4)2+1=3
  格子图外侧的和从左上到右下依次连起来,3450就是算式46×75的积。
  在基本理解以上计算技法的基础上,要通过例题加以巩固、熟练。
  
  二、教学示例
  
  (一)发现问题。
  教师:(检查昨天的家庭作业。)
  学生:(主动地发言)知识窗的问题不理解。
  教师:问家长了吗?
  学生:问了,家长也不理解。
  (二)解决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其实这是古代的一个笔算乘法算式,一个并不太难的问题,老师帮你10分钟搞定,坐好!看黑板。
  学生:(每个人坐的端端正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
  教师:(很随意的)结合本班实际编写一道多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全班37人,期中考试平均每人各科总成绩是248分,全班各科总成绩多少分?
  学生:248×37=9176
  教师:我发现同学们有笔算的、有用计算器的;现在我们用“铺地锦”的古代乘法笔算来计算。
  (分4个步骤进行,要便于学生模仿,如下图)
  师生整理‘铺地锦’的计算过程:(1)一个因数有几位数画几列,另一个因数有几位数匦几行,每个格子画斜杠;(2)格子上方、右侧写对应的因数;(3)积的十位数、个位数分别写在左上方、右下方;(4)各斜行中的数相加,满十进一。从左向右连起来就是算式的积。
  (四)练习巩固:同桌互相写2个乘法算式进行竞技计算。(教师巡视)
  从学生的练习巩固看,除一位智障学生外,其余36名学生能颇有兴趣地互相出题练习,正确率达到90%以上,观察发现问题出在计算能力上,而非计算方法上。我感到:作为现在笔算乘法的补充,“铺地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