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让课堂40分钟发挥出最大效益,即便是常态课,也不能放宽标准,降低要求。教学应具有儿童化、走向生活、师生真正互动,从而达到有效化,让课堂真正成为滋润学生的心田,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追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化;本真追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26-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都在遵循张庆先生强调的语文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原则,追求教学的真实,凸现个性;追求教学的生成,注重预设;追求教学的质效,崇尚思考;追求教学的完美,允许缺憾,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如何让课堂40分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
新课程需要真实、有效的课堂,呼唤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精神、理念、思想以及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创造智慧。它是教师知识、素养的综合表现;是情感、意趣、人格的集中展现;不为教参、教材束缚的课堂觉醒;是不一味迷恋技法、克隆模仿的可贵探索;是教师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也是本真课堂教学有效胜追求的起点。只有当教师人“化”臻境之时,才有有效课堂诞生之机。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关键在于真实有效。教材资源的开发应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挖掘教材的“趣味点”,研究教材的“发展点”,拓宽教材的“生活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力的凭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真实性及有效性。然而,要想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化,追求本真教学,最重要的应先关注“人”——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生命主体。课堂教学就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阵地,忽略了这个主旋律,课堂将毫无意义。
一、本真追求的有效化教学应具有儿童昧
小学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精神、有人格的独立群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要单纯地引导和控制学生,而是要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带领学生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对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懂得儿童的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童声、童心、童趣。如教《雷雨》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可利用多媒体设计课堂教学,或用录音,或用录像来展现雷声、雨声、雨中景物和情景,雨后彩虹,池塘美景等,让学生耳目一新,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他们走进课堂,走人文本。然后鼓励他们说一说他们看到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及发现。也可让学生想象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新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儿童有自己的诠释,自己的情怀和思想,老师在课堂上只有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流露他们真实的情感。教师也可抓住小学生贪玩的天性,设计出多样性的游戏等,引情激趣。如组织学生猜谜语,讲故事,唱儿歌,开火车,拔萝卜,做头饰等,让学生高高兴兴地投入教学活动中,真正的把课上出儿童味来。
二、本真追求的有效化教学应走向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然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绝非学好语文教材即能做到,生活方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即语文。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杜威、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它们无一不在昭示我们,语文教学应该走向生活化。
其实,现行的教材集编者无数心血、智慧,涵盖了一个个气象万千的缤纷世界,自然、社会、历史、人物……是一部浓缩了的“百科全书”。教材其实是一个向生活拓展的支点,是一根与生活联系的纽带,它与人类生活的世界沟通着,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沟通着,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着。
认识到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师应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链接,课内外相结合,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互融会,方可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寻求“生活”的点,延长,铺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划上等号。
教材中不乏有这样的课文,它是作者对生活的直接反映与理解,这样的课文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富有生活趣味。教学时,我们应设置相应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一起《找春天》,用手触摸它的“眉毛”,用嘴吻吻它的“眼睛”,用耳聆听弹奏出的跳动音符……真切的春天,用文字表现的春天,自然交融,解读春天的过程、情感亦是美丽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桂林山水》的美景,让学生“亲临”那山那水,人情人景,读书、赏景、情醉,仿佛自己便是竹筏上的一个,由衷发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翱”的慨叹。这样的教学,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巾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让学生从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欣赏、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学生的情感世界就此丰盈了。
三、本真追求的有效化教学应研读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胜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研读对话式的教学,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讲课,更不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主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学习、研讨、对话的氛围和平台,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参与教学活动,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走下“讲坛”,成为学习的一分子,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学生自主读书发表见解的空间和自由很大,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之中,有效性得到提高。要实现研读、对话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要注意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要充分对话。”
首先,教师要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就是“备课”“钻研”教材吗?没错。但强调“对话”,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个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的。他与一般读者不同的是在与文本对话时,还要加上对文本的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进行分析,而不是忙于抄写教案。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甚至批评,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构,是教师一个全新视角的诞生。如支玉恒老师教《匆匆》一课第一节课就专门朗读,第二节再开讲。但现在很多课学生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让他们谈感悟,作表演,当导游,话变画,貌似热闹的小组讨论,殊不知,咬文嚼字,静心会文。圈点勾画,才是学生渐入佳境的享受语文、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良好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那才是受益终身的呀!要强调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的点拨指导决不是可有可无,需要讲的时候就要讲。有的课为了体现以读代讲,却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浅尝辄止,甚至有些学生读书时滥竽充数,有口无心,看起来很热闹,但却没有真正地读进去。有的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因势利导的小结和深入地诱导。
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都已充分对话了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展开三者之间的对话了。此时,大家都已是“不吐不快”了。然而,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教师因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占有优势,就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而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对话,成了课堂交往中的“贵族”,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怕说错,不敢说,仍得不到关注,得不到锻炼自己的机会。对话教学其实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更是一种教学精神,是对当代社会对话、合作精神呼唤的回应,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过程中的知识生成,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的彼此接纳。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沟通的、合作的、创造的、生成的、以人性为目的的教学。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我们通过关注课堂教学儿童化、生活化及研读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质量与状态,在本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