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和“三味书屋”

2011-12-29 00:00:00师迅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这篇作品,实在是散文中的极品佳作。那常读常新的文意、文趣,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其中对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是了解鲁迅的早年学习生活最生动鲜活的文字材料,而且从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角度来说,也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意义。在鲁迅的笔下。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当年那一种古老中国浓重的教育氛围: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严肃指教和严厉监督之下,学子要读被指定的书。对“怪哉”这类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而且在脸上还要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据介绍,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何为三余?《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字季直,性直讷而好学……言“书读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简而言之,珍惜时间,抓紧时间,不断精进,便是“三余”的本意。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改名为“三味书屋”。那么,“三味”又怎么解释呢?这在学界可谓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解释是,古人读书有如此体会:“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种解释对于感知和理解中国文化典籍的特色和意义无疑是有助益的。
  具体到鲁迅当年就读的“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先生是以“布衣暖,莱根香,读书滋味长”作为馆训的。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寿镜吾先生授书极为认真,对学生要求也极为严格。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张右上角刻有一个“早”字,曾摆在书屋的东北角,现在放在鲁迅纪念馆中的硬木书桌。就印证着鲁迅早年的学习经历,印证着鲁迅坚韧、睿智、深厚和敏锐等等品质的养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文章中描写的“三味书屋”,更是距今已有一百年以上的时光了。私塾这种教育形式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鲁迅的描写中,对于古老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局限所做的揭示和批判也是鲜明的。在此前提下。我们还应看到,古代先贤代代相传的惜光阴,善读书。求真义的学习精神,则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不会过时的。在当今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实践与研究中,在新课程的实施进程中,对于古代先贤在当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创造出来的有益的经验,应当予以批判地继承,在全新的时代和历史的条件下,推陈出新,不断地提升境界。提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