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2011-12-29 00:00:00彭丽娜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接触数学语言,模仿数学语言,运用数学语言,创造数学语言。
  关键词:数学语言;条理性;层次性;严密性;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6-0054-02
  
  数学学习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数学思维活动。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活动的工具,所以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是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一、加强活动,认识数学语言
  
  比如,在“高矮”的教学时,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比高矮。尽管已明确:要说清楚“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但不少学生仍说:“男生高,女生矮。”这时,我和那个男生站到一起,再让学生观察:“我们俩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高,男生矮。”我趁机进行启发引导,唤起他们的分析思维活动。“刚才你们说男生高,现在又说男生矮,到底这个男生是高还是矮?”说到这里,我和这两位学生按高矮顺次站好,让全班学生重新比较,再仔细想想,分组讨论,应该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男生和女生比,男生高,女生矮。”有的说:“男生和老师比,老师高,男生矮。”还有的说:“男生和老师比,男生比老师矮,男生和女生比,男生比女生高。”对于这些发言,我都给予肯定,并指出:高矮是比较出来的,不能单说谁高谁矮。说到这里,我又让那位女生踮起脚跟去和那位男生比,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结果不少学生立刻提意见:“那样比不对,女生不能踮脚跟,应该站平。”我马上做补充:“不错,比高矮,应该站在同一个平面上。”这就很自然地揭示了比高矮时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分四人小组活动,互相比一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大家互相说一说,学生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泼有序。
  
  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数学语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在教学第一册“9加几”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9+2”,可分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根据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让学生观察,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盒里共有10个小格,盒里有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2+9,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的1得11。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个别学生说不完整,可由教师领说、学生再说。
  第二层:教师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如9+2=11,学生看着思维图式,完整地叙述计算,是学生由详尽的思维活动逐渐过度到简缩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2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情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而这种训练需要从外部要求逐步过渡到内部需要。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他们的学习往往是由某些外部刺激引起的,为此情景的创设要富于童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教具、学具、图片、模型的选择,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选用他们所喜爱的玩具、瓜果、小动物等,让他们在美与玩的氛围中,说数量、说关系,诱发说的心向,依据事实进行直观描述。所谓直观描述就是把看到的实物、模型、图片等实际情况直接、客观地叙述出来。如在讲冀教版的“ <=> ”这一课时,通过书上的小熊猫过生日的情景,让孩子去说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孩子们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不但能够准确地说出有4只小兔子,有4个小萝卜,兔子和萝卜同样多,还能更加准确地说出有4个桃子,3只猴子,桃子比猴子多,猴子比桃子少,这些非常精确的数学语言。另外这样轻松的情景有时还可以生发想象不到的“惊喜”。比如在这节“ <=> ”课上,有的孩子除了能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说出数学信息外,还能够说出,剩下的一个桃子我们可以把它分成3份,每只小猴就又可以吃一份了,他们一定更开心。可见良好的情景创设收效“无穷”!
  
  四、多种方式,发展学生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提供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当学习中有疑难问题需要讨论时,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运用新旧知识,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发展。
  2.同桌交流,更广泛地运用数学语言。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教学“钟表”,在引导学生拨完表盘后同桌交流如何认识整时和半时,学生叙述: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数字;半时,分针指向6,时针在两数中间。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轻而易举地认识了钟表。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回答。
  3.重视小结,更精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既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在学习了“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学困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运用数学语言的机会,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五、利用操作,创造性地运用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前的操作,第一排摆8个○,第二排摆的△要比○多3个,让学生说出:我是这样摆的:第一排摆8个○,第二排先摆与○同样多的△,再摆△比○多3个。如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了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 琴.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误区及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
  [2]卞惠石.追求数学课堂的实效,路在何方[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6).
  [3]林崇德,叶中根.小学生心理学[M].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刘琴霞.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认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3).
  [5]陈建军.教师怎样做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