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学校中国画课堂教学浅析

2011-12-29 00:00:00侯志敏


  摘 要:中国绘画把自然与社会、心与物、超越与内在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在笔与墨上极力展现自我,在似与真、形与神上求理求趣,始终坚持“取其意气所到”的美学观念,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风格——意象;同时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特殊教育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耳聋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中国画有一种特殊的喜爱和感受,通过长期的教育熏陶,可以促进聋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聋哑学校;中国画;意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6-0062-02
  
  特殊教育在政府和社会的关心支持下,已进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目标从过去强调普及到现在追求卓越成效,精致与创新已成为特殊教育新的重要指标。中国画教学在聋哑学校的普及,培养了聋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各族人民所珍爱,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聋哑学生学习中国画,是让他们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中国画可提高聋哑学生的艺术修养
  
  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国画家乐于在画内题写诗文并加盖印章,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中国画家素来将画视同诗文。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既说明了诗与画的不同特质,同时又阐释出诗画的同一性。从艺术形式上看主要表现为: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上的完美结合,近代画家齐白石说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与文学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趣味关系极大。中国画靠文学性的支持,传达物象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来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画面构图追求含蓄隽永,体现在手法上就是注重运用虚实、藏露与“计白当黑”的画法,于不着笔墨的空白处造成山川、灵气往来的空间,达到一种既存乎世间又超脱世间的境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仅以山泉配上几尾蝌蚪的形象,便使观者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联想,从而使作品获得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聋哑学生通过赏析和不断的学习,就使中国画中的文化与精神扎根于他们的心灵之中,培养了人文内涵。国画课堂作为平台,教师应当起到桥梁作用,引导学生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去,逐步提高聋哑学生的自身修养。
  
  二、中国画可培养聋哑学生的意象思维
  
  在中国画中,画家对于客观事物不是简单孤立的观照,而是把客观事物的“象”与主体的感受相结合,在头脑中形成“意象”。“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遵循“以形写神”、“重气韵”的传统美学精神,着力表现对描绘对象内在的生命感悟,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而是确立了“墨线”——这一古老又纯朴的“意象”符号,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历代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尽管风格面貌各不相同,成就的取得无不立足于作品格调的高雅,而作品格调的追求,又是以意象为第一要素的。中国写意画所创造的艺术灵境,有诗一般的韵味,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使观者神往无穷,因而取得了其它画种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效果,在国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以“意象”构成的思维方式,明白中国画经久不衰的精神所在。
  
  三、中国画可培养聋哑学生的写意造型
  
  中国画的“写意”造型讲究用笔和用墨。用笔有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从而体现中国画“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是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中国画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写意”式造型表现,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准确,运笔熟练,意到笔到,画家是用“写意”主导“传神”,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时注重含蓄,强调的是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聋哑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聋哑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中国画教学以引导聋哑学生的“意象”思维及“写意”造型为主,并不是不学技法、脱离技法,而是依此指导技法的正确运用。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驭技法,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贯彻。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挑战智慧的活动,需要用心才能掌握其要旨,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定期举办聋哑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经常定期评选出好的国画作品,在校内的宣传栏展出,或悬挂在教室外走廊,以及陈列优秀聋哑学生的作品,来激发学生成功的体验,为每一个聋哑学生点亮心中的灯。中国画博大精深,要搞好中国画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为之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