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提问要想问得好,就要在提问的内容、方式、技巧等方面讲究策略。教师在提问问题、提问方式和提问技巧上都要“给力”,才能使课堂提问有效、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给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6-0039-02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西方学者德加默的这一观点,道出了提问在课堂有效教学所起的重要作用。那么,数学课堂提问要运用哪些“给力”策略呢?
一、提问的问题“给力”
课堂提问,对于同一教材内容,可以设计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要奋力达到的预期效果。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分桃子”,这节课学习的是除法。教者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根据这三个目标,教者设计了“分桃操作体验”环节,提出了这样的问题:2只猴子分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教师板书学生的几种分法:
这样让学生从分的状态来入手,从中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过程。接着教者又提出这样问题: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在理解分得同样多的合理性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而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两个紧扣教学目标高质量的提问问题,功不可没。
2.问题要着眼于教材重点。
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例如,“分桃子”这节课。教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根据这一教学重点,教者在“猴子分桃子”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小猫分鱼”操作体验情境,提出的问题是:4只小猫分12条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
生1:我是这样分的:每一次分一条鱼,分3次正好分完,每只小猫分同样多——都是3条鱼。
生2:我是这样分的:第一次分多些分两条鱼,第二次再分一条鱼正好分完,每只小猫分同样多——都是3条鱼。
生3:我分之前先算三四一十二,每只小猫分同样多都是分3条鱼。
与“猴子分桃子”的问法不同,“小猫分鱼”的提问直接问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在学生不同的“平均分”方法中,一次次体验“同样多”,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3.问题要立足于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障碍之所在。抓住难点进行提问,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能化难为易,突破难点。这样的提问才是高质量的。例如,还是“分桃子”这节课。教者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根据这一教学难点,教者在“猴子分桃子”和“小猫分鱼”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小狗分骨头”操作体验情境:3只小狗平均分18、19、20根骨头,每只小狗分到几根?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3只小狗平均分18根骨头,每只小狗分到6根。
生2:3只小狗平均分19根骨头,每只小狗分到6根后,还剩下1根。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2:平均分,就是要让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剩下1根无论分给谁就不是平均分了。
生3:3只小狗平均分20根骨头,每只小狗分到6根后,还剩下2根。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3:还剩下2根无法再让3只小狗每只再分到1根了。
“分物”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中又有刚好分得完的(没有余数的)与不能刚好分完的(有余数的)。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厌其烦地问“你为什么这样分?”这个问题,就是为了突破有余数的“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
除围绕上述内容设计问题之外,总的还要求问题要灵活应变,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只有灵活应变的提问,才能适应动态生成的课堂。
二、提问的方式“给力”
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特长,采用符合自
己特点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法和手段,有些提问技巧也是可以借鉴和遵循的。
1.沟通式提问。
沟通式提问就是抓住知识的本质与核心,围绕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归纳定义后,教师让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并提出这样的问题:
提问一: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问二:根据“除法、分数、比的关系”,再联系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说明比的基本性质?
这样的问题不仅揭示了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关系,沟通了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渐进式提问。
渐进式提问就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推导小数乘以小数计算法则的过程,可以这样渐进提问:
提问一:小数乘以整数和整数乘以小数时,是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
提问二:小数乘以小数怎样使两个小数都变成整数,积发生什么变化,要使积保持不变,应该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
提问三: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一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
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提问一激活了小数乘以整数和整数乘以小数学习经验,为迁移学习新知作了准备;提问二为小数乘以小数学习设置了小步子引导;提问三沟通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小数乘以小数知识,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研讨式提问。
研讨式提问就是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提出学生需要研讨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例如,前面列举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分桃子”,这节课的“2只猴子分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4只小猫分12条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等,就是研讨式提问,这种提问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教学不完全依赖死记硬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另外,还可以用发散式提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提问的技巧“给力”
课堂提问的全过程,应该包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下面从这三方面,说一说教师应注意的一些技巧。
1.问题表述要明确具体。
因为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明确具体的提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问题难易度要适中,提问的问题太容易,缺乏思维坡度,太难的提问,会造成“曲高和寡”不利学生学习。
2.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要等待足够时间,让学生读书,或让学生思考,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只有个体自学,独立思考稳固了,互动交流才会有深度。
3.实现平等对话。
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认为在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要与学生讨论,以有力证据来说服学生,而不以权威的身份去要求学生。
总之,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策略技巧。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思考的导向;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质量;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有效支持学生的思考,就必须审视课堂提问的策略,使课堂提问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