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作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与习作是一脉相连的。因此,应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融入生活,点燃习作激情;实践生活,激发习作欲望。
关键词:习作教学;生活积累;提高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6-0028-02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过一则关于小学生作文的报道,想起来令人心惊。一个城市的一所小学,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只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从超市买来的,根本不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就无话可说了。但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只好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于是闹出了“先是农民伯伯种下大米树,然后是如何精心地培养,到了成熟了,农民伯伯把大米像摘果子那样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在开怀大笑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好好深思,追究其中的原因,毋庸置疑的是教师设计的要写的作文内容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一提起写作,老师感到头痛,学生感到害怕,觉得自己无话可说。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就会一味地抄袭;或者绞尽脑汁胡编乱造,用自己的嘴巴说的却是别人的思想,有其事也写,无其事也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苍白无力,缺乏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可见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那么,如何引生活之水,行习作之舟呢?
一、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只有学生深入生活,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五彩斑斓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学生写作不再是“难为无米之炊”了。如在教学《观察小动物》这一篇习作时,我就提前布置学生习作作业,说:“你们星期天去观察一下小动物,下个星期一,我们同学们之间将比一比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睛最亮,发现的东西与众不同,将被评为‘火眼金睛’,并将自己观察到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记在小本子上——习作材料库里。”通过一些简单的激励语言,学生的情绪高涨,也乐意去留意自己身边的小动物。在星期一交流时,课堂上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地举起,学生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脸上还不断地洋溢着自己丰收的喜悦。他们所发现的东西丰富多彩。如有的同学发现小金鱼吃东西时的动作——竖起身子、摇动尾巴、撅起小嘴;有的同学发现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既松软又潮湿的土地里;有的同学发现了蜗牛背着不同颜色的壳——有红色的、绿色的、黑色的等等。就在这时我提出习作要求,令人高兴的是,学生们花了不到30分钟的时间,就在他们习作本子上开出了一朵朵鲜艳的花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一位学生在《小花猫》的一篇习作中写道:
小花猫身上长着油光发亮的毛,洁白的毛里还夹着棕褐色的条纹,摸上去感觉软软的;头上竖着两只大耳朵,好像在倾听周围的动静,一对玻璃球似的眼睛显得很机警;鼻子和嘴恰好像两个尖对尖的三角形;嘴里长着尖尖的牙齿,嘴角边还有几根挺威风的长胡子,这个胡子用处可大哩,是用来量老鼠洞的大小的;它的爪真有趣,四只爪就像蒜头一样,还有趾呢,爪上带着锋利的钩头的爪甲;圆圆的屁股后那条黑尖的大尾巴,总是不安全地摇动着。不用说看它的长相,就是听到它那“喵喵”的叫声,也会使人产生怜爱之心的。
正如茅盾先生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提到“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也能让学生走出“老黄牛啃西瓜——无从下手”的困境。
二、融入生活,点燃习作激情
生活是习作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习作内容就越饱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由此可见,小学生的习作应该是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基础,更不能离开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我们作为老师只有细心地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才会让学生有下笔如神之感觉,才会让学生倾吐真实动人的内心体验。因此,我们老师就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情感、点燃他们的习作激情。我在课间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打乒乓球,他们也打得很起劲。为了让学生在玩中习作文章,于是我就抓住这一契机,就对学生们说:“今天这节体育活动课,我们班举行乒乓球比赛,谁想参加?”同学们可高兴了,纷纷表示要参加。我就选出几个乒乓高手参加比赛,让没有参加的学生当裁判,要求他们通过仔细观察,评出“最佳球员”。最后还让参赛选手说说自己与乒乓球的事。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围绕乒乓球写一篇习作。生活中的涓涓细流就在学生的笔下汩汩流淌,学生交上来的文章,语言鲜活、情感真挚,真正地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境界。有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
前两局我和对方各胜一局。第三局比赛已白热化了。先由我发球,发了几个旋转球,对方也毫不示弱,看我发得高或打得高的球连连扣杀。轮到对方发球,他一连发了好几个擦边球,忙得我东奔西跑,气喘吁吁,但我不放弃每个攻球的机会。对方一个流星球,我一个推挡球,他一个长球,我再来个号称“秘密武器”的弧圈球。比分紧紧咬住。这时,我的心砰砰直跳,显得异常紧张。在旁边观看的同学们一直为我呐喊加油。轮到对方发球了,他发的球似乎高了一些,我见机行事,猛地一扣,球再也没有被挡回来了……
三、实践生活,激发习作欲望
社会是个大熔炉,铸造了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采,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却显得非常单调,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和习作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我们老师带领或者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用心去领略生活的真谛,感悟生活的美好。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人给妈妈做一张贺卡,或学烧一个菜,但是不能让妈妈知道。等到三八节这一天,给妈妈献自己亲手做的贺卡,或烧的一个菜,给妈妈一个惊喜。同时要注意认真观察妈妈的当时的神态、动作。用心体会妈妈的思想感情。这一任务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后来,同学们兴致勃勃告诉我,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领悟到妈妈的辛苦,妈妈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和激动,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趣事……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我就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学生由于选角度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学生将自己的真切的情感与思想倾注于习作的字里行间。如一位同学在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我点燃煤气灶,放上锅,倒好油,然后抓了一把葱花放到锅里,没想到葱花一个一个都”蹦”起来了,因为我离锅太近,差一点儿蹦到我身上。嗬!好家伙,真没想到葱花还会跳高,成了“运动员”了。我又把鸡蛋倒进锅里,然后翻一翻,再把他倒出来,放上西红柿,最后把鸡蛋再倒上,一块儿炒,可那西红柿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我想往左翻,它却向右“溜”;我向往右翻,它却朝左“跑”。这还不说,它还老想往锅外跑,有几块险些掉在地上。过了一会儿,我终于炒好了。我心里想:西红柿炒鸡蛋也这么不容易啊,那妈妈平时做各种各样的饭菜,多么辛苦啊……
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认识社会的纷繁复杂,不仅拓展了作文实践的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尽显习作生命之原色。
总之,习作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与习作是一脉相连的,只有走近生活,才会开启学生习作之船,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迎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