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1-12-29 00:00:00谌娜娜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既是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活动的需要,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需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体现在以解读文章“题眼”、“文眼”、“线索”为中心,以内容重点、文句含蓄、情节“空白”处等为重点,发挥提问的启发和引导功能。
  关键词:课堂提问;以点带面;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6-0024-02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曾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大进,更无别法也。”有位教育家曾告诫为师者:“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思维交流过程,而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精心设计的合理的提问,既是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活动的需要,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需要。优化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交流、和谐共振的主要手段,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动力,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上课时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
  怎样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笔者认为下列做法不失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良策。
  
  一、提炼以点带面的问题,避免无效提问
  
  作为教科书中的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不止一处,教师必须做到紧扣课文重点,抓准课文难点,寻找突破口,巧妙设计一两个能以点带面、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的主要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快捷而全面地把握课文。
  1.以“题眼”为中心问题。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抓住题目,尤其是题目中的要害词(即题眼),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可扣住题眼“智”设计这样的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对方内部矛盾,智用计策);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生,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分析体现杨志精明能干的的词句段);如果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要害症结在哪里?吴用等人“计”高一筹,内部矛盾重重,自身粗鲁蛮横等弱点。上述三个问题涉及了主要矛盾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主要情节,描写方法等诸多方面。
  2.以“文眼”为中心问题。
  “文眼”是文章描写中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词句段,是文章的窗户和灵魂。对于文章的“文眼”,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中心问题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陋室铭》一文,抓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句中的“德馨”两字;执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索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执教《出师表》时,围绕“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位也”这一“情眼”均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评论,理解,品析。
  3.以“线索”为中心问题。
  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连珠缀玉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文的“线”为中心问题,顺藤摸瓜,使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一是抓住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如《皇帝的新装》中,可按“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思路设计问题;二是悟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最后一课》中围绕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设计问题,定能体会师生的禁教法语时表现出来的激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以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词句、段落为中心问题。
  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抓住文章末句“这能全怪我吗?”结合书本练习三分角色展开辩论的要求,围绕“这到底该怪谁?”这一话题,探索各人的过错,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恼事”,如何以沟通的方式化解家庭矛盾等问题。
  5.以作家的创作谈或其他作家的评析为中心问题。
  如,教学《故乡》时,可以茅盾先生评论《故乡》一文的主题时说的话“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是一气的(声气相通),后来却隔离了(主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不相通)”为切入口,先请学生在课文中将“我”和润土(杨二嫂)的语气,动作,心理描写等作些圈点勾画,在文中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表现,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怎样的愿望?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具体方法
  
  要有效的发挥提问的启发和引导功能,就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讲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1.在重点内容上提问。
  抓住这些提问,往往可以带动学生对其他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菏塘月色》一课,抓住这篇文章的重点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提问,弄清楚作者“不宁静”的原因,就能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带动学生对全篇内容的理解。
  2.在文句含蓄处提问。
  课文中经常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3.在内容矛盾处提问。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迷惑,而且也可以使他们领会、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4.在句子的独特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的句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式,抓住句子的这些特点提出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5.在情节的“空白”处提问。
  有些文章的情节到要害处嘎然而止,却又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堂提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