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取向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作为语文新课改亮点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更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取向来做支撑。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的反思与重构,不仅为口语交际课程确立多元和谐发展的取向,而且为其他新课程确立科学的课程取向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现状反思;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6-0015-04
一、课程取向: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准则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是人们综合地运用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社会、文化等方面问题观点,形成的对课程的总体认识。①课程取向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国外最有名的分类框架是艾斯纳(Eisner)和瓦纳斯(Vallance)(1974)关于课程取向的研究,他们将课程取向分为五类:学术理性主义、认知过程、社会重建、自我实现和技术取向。②我国课程研究者综合了国外对课程取向分类的研究,将课程取向分为五类,即学术理性主义、认知过程、社会重建、人文主义和科技发展。③目前西方课程取向的发展呈现出和谐化、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有的课程取向囊括了上述五种类型。课程取向的研究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不仅与课程的理论发展有关,而且与课程改革的实践密切联系。对课程取向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课程理论的有关问题,同时也可以从课程取向的角度来认识具体课程的设计与实施。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入开展课程取向的研究,对于促进教师从多个角度理解课程,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课程取向,提高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是关于口语交际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从宏观上讲,就是人们对“口语交际”这门课有哪些看法和认识?从微观上讲,就是“口语交际”这门课里所涉及的“听”“说”和“交际”的范畴或类型有哪些?⑤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明了现在和将来我们希望学生所从事的是哪种方式的口语交际活动;需要什么样的针对性的能力;接下来才是研究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问题。我们要省察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重要内容,都要提升到课程取向的高度,从这个角度看,完善的、科学的课程取向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准则。⑥本文通过分析和评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的总体情况,旨在探求科学、合理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体系,希望能够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口语交际课程,不仅为理论工作者提供实证支撑,而且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历史回顾:口语课程取向的百年嬗变
口语交际由说话教学到听说教学,再由听说教学到口语交际教学,经历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在百年的曲折变化中,口语的课程取向在经历了传递、嬗变和更新的同时,不断地得以调整和完善。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至1912年的《国文》,都未涉及口语教学。1920年改《国文》为《国语》后,体现了对口头语言的重视。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中提出了能用国语作简单的谈话,能用国语讲演的要求,听话说话教学才有了一定的地位。说话教学的提出,使语文教学从残缺走向完整。1949年课程名称定名为《语文》后,提出了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要言文一致的要求。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小学语文由阅读、汉语、作文和写字等几项组成,此规定有强化汉语知识、文学读写的倾向,口语和口语教学悄然淡出了学科的主体结构。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当语文教育家将视野拓展到心理学领域时,“听话教学”走进了口语教学,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听说教学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听话使语言学习由模仿开始,日渐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由说话教学改为听说教学,是口语课程取向的第一个飞跃,它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只有“说话教学”的历史,并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科学化的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口语的“交际性”凸显了出来,口语教学也从听说教学步入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新时代。2000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三个新的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2001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都采用了“口语交际”的提法,从而带来了口语课程取向的第二次飞跃,体现了语言学研究、课程论研究等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对语文教学的推进作用,也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总结和反思口语课程百年发展的经验及教训,对于新时期口语交际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改革,有着重要意义⑦。
三、现状反思:两种片面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
课程取向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课程取向的研究,对深入分析课程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改革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取向。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亮点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更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取向来做支撑。但是笔者在有关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多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仍未突破传统听说教学的藩篱,没有体现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追求,使得口语交际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课程取向,这就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
1.知识本位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端在于过分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课程本身知识的系统、严密和权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⑧反映在语文学习的一个领域“听话说话”中,就是把听话说话进行知识点量化,注重在课堂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知识。受传统听说教学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仍将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为对“口语交际”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定性评价。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不是放在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说到底是口头作文。
以知识为本位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教学关注的是作为客体的知识而不是教学主体本身,知识成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片面强调口语交际课程的认知目标,而忽略了口语课程的交际与修养目标。加之训练渠道单一,没有注重课堂训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口语教学与学生的具体言语行为脱节,教学缺乏活力。因此,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取向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相背离,难以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2.能力本位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相信知识更新或者陈旧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独尊地位受到了质疑,较之于知识,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上个世纪80年代,受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泰勒模式等能力本位特征的教学理论的影响,能力本位替代了知识本位,成为我国听说教学的价值取向,但当时的口语能力训练仅仅局限于语法或语言学的能力上,忽视了学生口语综合能力的训练。受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却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放在于对自然语言形式特征的刻画上,突出语法特点,而不包括实际情境下的真正运用。强调从命题逻辑上来考虑语言的指称意义,而不考虑语言的社会意义。实际上,这种“口语交际”是一种单向的自我式的线型语言能力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的考察。即使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只是单边的“听”或者“说”的能力。
超越知识本位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在一定意义上更贴近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本质,方法和手段也有较大创新。然而,能力本位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同样是单一因素的课程取向,存在着不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谐发展的局限性。首先,它未能从人的完整统一性出发来看待口语交际教学的完整统一性,有把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化为局部性的倾向,把情感、个性等因素拒于教学之外,割裂了教学与学生整体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由于受能力至上倾向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缺乏人格导向和社会伦理导向的价值标准,使课程实施的结果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相悖。另外,还存在着片面强调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口语的倾听、应对能力;口语教学缺乏平等和民主意识,没有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缺乏多层面的交流与沟通等弊端。
以上两种单一课程取向都容易导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片面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我国的课程设计一贯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即注重学生的双基,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萌发了“双基”情结,从而强化了教师对认知过程取向的高度认同。⑨使得本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素养”为初衷的口语交际课程重新回到以前的老路,还是原来“听说教学”的课程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可谓换汤不换药!以致于口语交际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是最薄弱的环节,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各种语文能力中最差的方面。
四、框架构建:多元和谐发展的口语交际课程取向
在回顾和反思传统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的基础上,联系新的时代背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口语交际应重建新的课程取向观。这种课程观主张以人为本,呼唤人的回归。现代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多的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来更多更高的要求,口语交际课程取向将从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藩篱中解脱出来,走向更合乎教学实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阶段。另外,随着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对我们进行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社会要求和课程理论决定了口语交际课程取向要涉及到文化技能、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文化、社会和人本的三个属性,这种课程取向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的问题上,主张广义的能力本位,促进倾听、表达和应对等口语交际能力协调发展。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包括一般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即必须包括社会文化因素、语言知识的社会语义因素和话语规则;并且认为,只有具备这样一种既包括语言因素又包括相关非语言因素的能力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交际交往的要求。⑩由此可见,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口语表达能力,而是既包括听说能力,也包括适应各种语境以及运用非语言手段的能力。其主要能力可以归纳为:①倾听能力。一是语音辨识力,学会在短暂的时间内,把声音听清楚,听准确,并能辨别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升降高低,还要能从上下句的关系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同音词的含义。二是话语记忆力,话语记忆对学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三是话语理解力,指导学生要善于听“弦外之音”。四是话语评判力,即能评判正误真伪和品味话语的高下优劣,从而决定听话人自己所应持的态度和应做的反应。②语言表达能力,大致反映了说话活动中的“思考——造句——表述”的一个完整过程,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③口语应对能力是对意外出现的变故的处理能力,体现了一个人口语的最高水平。在口语交际交际活动过程中,这三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步迁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只有遵循倾听、表达、应对等各种能力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在教什么的问题上,主张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生活需要相结合,实现知识、能力、个性全面发展。受罗杰斯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影响,人本主义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重点强调学生良好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形成。⒒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对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来说,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现口语交际知识、能力、个性全面发展,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为迫切。但是长期以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表现在口语教学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偏差,即片面强调口语教学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而忽略了口语教学的情感与修养目标,造成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低下,理解能力差,说话木讷语塞以及不能准确听懂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痼疾难以根除,也导致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上还存在着诸多偏差,比如懦弱、胆怯、自卑、缺乏文明意识、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除了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之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课的设置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口语交际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其次体现为活动的过程,又是语言的交际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它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是一种做人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口语交际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知识、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人格品质个性化体现的过程,还是不断丰富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应该是实现人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整体的提升和全面的发展。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情境化的训练,从克服学生的胆怯、自卑等心理障碍入手,逐步使他们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善于说话,从而培养他们自信、乐观、诚恳、有勇气、有主见、谈吐文雅、尊重对方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学生的个人发展的问题上,主张培养竞争精神与合作精神相结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社会化课程观提倡学校要重视社会变革和现实的社会问题。⒓审视现实社会,我们会发现当今社会首先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大到国力的竞争,小到一个岗位的竞争,无不遵循着一条“能者上,庸者下”,“优者胜,劣者汰”的优胜劣汰的法则。能否在竞争中立足,从小处看,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从大处看,关系到民族存亡和发展。而竞争中,口语交际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所以,通过口语交际课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在优胜劣汰的大社会中,展示自身的价值,接受社会的评价、检验,其意义将是深远的。另外,现代意义上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并不排斥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并不排斥团队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一个人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就必需具备利他精神与合作精神。成功的合作,常常有利于竞争中的高水平发挥。此外,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而传统的口语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竞争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备的社会生存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交际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中介,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竞争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统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的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过程中,以感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尊重、诚信友爱、团结友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还能起到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积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良好的口语交际的态度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耐心专注地倾听”和“自信负责地表达”等方面。这些文明的交际素养都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明的交际态度和良好的交际素养,以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为学生将来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需具备的和谐的社会化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 释:
①马云鹏.国外关于课程取向的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8,(3):38~43.
②Eisner E W, Vallance E. Conflicting 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M]. Berkeley, CA: McCutchan,1974:120.
③靳玉乐.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7,(4):3~10.
④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48.
⑤李明洁.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J].语文学习, 2004,(10):59~60.
⑥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4.
⑦田良臣.艰难的言说——汉语口语教学百年历程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⑧靳玉乐.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7,(4):3~10.
⑨邵光华,顾泠沅. 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26,(2):48~52.
⑩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6~17.
⒒肖庆顺.罗杰斯人本主义观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2):86.
⒓马云鹏.国外关于课程取向的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8,(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