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9-0045-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明确的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并且作为总体目标之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更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不会说”、“不会听”、“不会想”,没有想到如何使学生“会说”“会听”“会想”。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说得不完整,“浪费时间”,“不如我说给他们听”,剥夺了学生说、听、想的权利。
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已有许多教师写文章指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列举出培养哪几方面的良好习惯,值得借鉴。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呢?具体到课堂教学又应怎样操作呢?
一、会听
听是学生首要任务。听什么,怎么听?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不了解的,教师要注意培养。
1.听老师在讲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老师讲错什么?让学生指出来(说出来),这样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听小朋友们在说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小朋友哪里讲错了,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想怎样说?这样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3.在听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切记:教师说话的语速要慢,使学生感到亲切;语句要短,学生容易掌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认真听,认真记忆,不打断学生的说话。对学生的语言,要有明确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评价。
“听”的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
二、会说
“说”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有明确的阐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低年级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想”、“听”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1.在学习1~5的认识时,要大量地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知道一句话应该怎样说。通过“比一比”活动,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就是把数学与生活情景相结合。如图画了两个苹果∶○○,用数学语言表达:2个苹果,同时向学生讲明,这就是一个数学信息,用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在学习加法、减法时,要引导学生说三句话。如:○○ ○,左边有2个苹果,右边有1个苹果,合起来有几个苹果?或:原来有2个苹果,又添上一个苹果,一共是几个苹果?长期的训练使学生明白了,有两个数学信息,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训练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同一个数量关系,丰富学生的语言,也为以后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通过1~5的认识中的一图一式,6~7的认识中的一图二式,8~10的认识中的一图四式,逐步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初步养成“说“的习惯。
3.低年级在“用数学“和”解决问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图画情景应用题,一种是只有图的非常规应用题,如一年级上册P47的4幅情景图,都应该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描述。P47图(1) ,引导学生将图中两个数学信息,能用数字量化、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大括号和“?人”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几人,告诉学生这是问题。
4.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开始出现了有文字有情景图的非常规应用题,一年级上册P101的例3,合唱队的人数没有量化,需要学生数出来,乐队的人数通过“乐队有5人”表示,并出示了“一共有( )人”的答语表达形式。这就需要学生会看懂图,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合唱队有9人,乐队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并板书出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题中有2个数学信息,一个问题。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教材这种形式题目比较多,通过长期训练,为学生过渡到解答常规文字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5.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要加强几个几的训练。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几个几。二年级上册P48的1:图中出示两个跷跷板,每个翘翘板上有4个人,还出示“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必须会说:一个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两个跷跷板上共有几个小朋友?一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两个跷跷板上就是有2个4人。
如: ,一组有2只熊猫,3组有多少只熊猫?一组有2只,3组就是3个2只,是多少?这样就为后边的解答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
6.出现常规文字应用题后,让学生读懂题,找出已知数学信息和问题;根据问题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把事理转化成算理,把算理转化成算式(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如:三年级上册P27加减法的验算 例1情景图中出示了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
文字出示: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根据图示的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达常规应用题: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读懂题后,找出两个数学信息: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一个数学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从问题出发,一共多少元就是把一套运动服的135元和一双运动鞋的48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就是:135+48=?
这样的训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为第二学段学习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也就不会“猜”算法了。
7.课标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概念、定义、法则、结论的形式。不呈现不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定义、概念、法则、结论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理解、巩固和深化的。
比如,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两位数加两位数,从例1就开始渗透了加法计算法则,例1例2体现了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就是加完个位,再加十位。例3体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本小节后呈现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这些活动需要在教学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说”来理解,不断巩固和深化。虽然没有出现3条计算法则,通过注意什么就说明不要求学生死背,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减法这一小节中虽然没有从文章上呈现计算要注意什么,但也要应该像加法计算那样自己总结出计算减法注意什么。这样到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中,才能正确地总结出笔算加法和减法要注意什么。有了二年级的基础,这就为多位数加减法计算发展到“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乘法计算中“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奠定了基础。
总之,“说”功的训练,由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不会说、不完整、不准确地说,通过教师的辅导、引导,使学生逐步地会“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会写
低年级的写字很重要。教室的板书和范例是楷模,教师写得怎样,学生就写什么样。写字要认真,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教师一笔一画地教,不但要工整清楚,而且要正确无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都不能马虎。
1.在一年级上册的前半学期,要学会正确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写的要漂亮、工整。在田字格中书写数字,不能降低要求用“差不多”来原谅学生。
2. 认真抄写算式,注意书写格式,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专门有加法、减法算式的抄写训练,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
脱式怎样写(三下刚开始接触,四年级上学期才学习),竖式怎样写(二上),教师要根据教材,通过示范,领写,指导写,到独立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例1 “36+30= ”的竖式写法:
先写36,在3和6中间空一个数字的地方,在36下边写30,十位的3和十位的3对齐,个位的0和个位的6对齐,30和36下边要空半个数字的地方。在十位的前边空一个数字的地方写上“+”号,在30下边画上一横线,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为什么要在十位前空一个数字的地方,是为今后学习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留下书写地方。
二年级开始出现了两步应用题,教材是提倡分步列式,鼓励学生用综合算式计算,不强调必须用综合算式计算。综合算式不要写脱式,只要求口算。如二年级上册的连加、连减和加减综合计算,横式不写脱式,竖式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一个综合竖式。如二年级下册P8的例3: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坐4人,又来了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可以这样计算:4×3=12(人)
12+7=19(人)
还可以这样计算:4×3+7=19(人)。
如三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中的两步应用题,连乘、连除,也是提倡分步列式,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但综合算式只是口算。只是在第三单元统计中的求平均数,出现了脱式计算。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怎样写脱式,但是例题有一个特点: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除法。
3.抄写要细心,数字和运算符号不能抄错。计算要认真,要求学生不要依赖修正带或修正液,尽量少用橡皮。我们发现,学生一开始做题时先把橡皮、修正带准备好,这种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现象要注意。
4.要准备算草本。算草本上的草稿要注明题号,也要工整、清洁、整齐。不能随随便便找一张纸来写,有的学生写完就扔掉,这种习惯很不好,不但浪费了纸张,也忽略了在草稿纸上计算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四、会做
“做”指的是操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开始,我们就加强了动手操作。“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把动手实践放在了重要的学习地位。
1.从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数的认识、数的组成与分解、加法和减法,十分强调动手操作学具,通过直观操作,“把学具作为中介物,利用自己的动作,把某些蕴含的数学的抽象逻辑关系物化出来”,帮助学生加强印象,从直观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的认识格外深刻,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操作不仅有利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也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到第7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例1时,指导学生学数10跟小棒捆成一捆,渗透了满十进一的思想,为今后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基础。要让学生记住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10个1是十。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凑十法”埋下了伏笔,为今后的进位加法“满十进一”奠定了基础。到一年级下册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摆小棒说明十几减几的算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口算计算,小棒的演示,使学生清楚知道,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为二年级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打下基础。尤其在一年级下册的比多比少中,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真正含义;二年级上册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中的“几个几”和乘法口诀的编制;二年级下册的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三年级上册的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的面积知识;各年级中的有关几何知识,都离不开操作。通过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操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操作浪费时间,不好组织等,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学生的操作就是动手活动,学生观察某物体或操作某学具,认真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使之不断提高,增进理解力。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从学前期至二年级学校数学教育的标准中,各个年级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口头地或用实物来表达他们的推理过程”,“将数学思想和推理过程清楚、正确地表达出来”,“如果学生的学习变得只是简单的模仿和死记硬背,他们不久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
3. 操作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从一年级开始,会数小棒。右手会数,左手也要会数。
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学具,要让学生使用方便。学生的手很小,动作不协调。学具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学具太小,不宜学生操作;学具太大,又不宜学生保管。记得1986年11月在河北唐山举行“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次交流会上,玉田县教师周文清在会上讲解“9加几”时,学生操作的学具有玉米粒、花生粒、杏核……小棒是用废纸卷的。已故的小学数学教育家曹飞羽教授当时在会场上,给了很高的评价:“这就是具有中国的特色”。
操作前,教师要讲清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操作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操作要和语言相结合,操作中可以互相交流,通过有序的操作后,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操作要适时、适量和适度,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