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千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9-0063-02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结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情景浅谈这两点在教学中的实施和运用。
情景一:在生活情景中探究
师:老师请大家关注去超市购物的情形,积极地调查常用物品的质量,今天,谁愿意把你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看到奶粉是400克。
生2:一桶花生油是5千克。
生3:一包双汇火腿肠是150克。
生4:我买的饼干是225克。
生5:一袋面粉是10千克。
生6:一袋食盐500克。
……
师:大家的调查和收集还真不少,观察也非常仔细。从刚才说的物品和质量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呢?
生1:都是物品的重量。
生2:都有“克”或者“千克”这些字。
生3:我发现轻的物品都是多少克,比较重的都是多少千克。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透彻,想不想深入研究一下“克和千克”啊!那好我们今天就共同探讨研究“克和千克”。
思考: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是本教学情景的特色所在,教者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和调查实践活动,一改教材静态的呈现方式,摈弃那种不着边际的所谓情景。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生活中的学习资源,贴近“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购物经历或观察成果,在丰富的感知中形成初步的感受。其次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有效地诱使学生有方向地思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是与自身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为学生深入学习数学树立了信心,也提供厚实的经验积累。
灵活驾驭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源,有序地推进教学的深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事例,在学生的生活中展现,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也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开心快乐。
情景二:
师: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东西?
生:一枚2分的硬币。
师:哦,真仔细,你能猜一猜它有多重吗?
师:你能选一选工具,把它称一称吗?
生1: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发现大约是1克。
师:噢,你们也有这样的结果吗?
生:是的。
师:请你们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究竟有多重呢?
生1:老师,太轻了,没有多大的感觉。
生2:真是好轻哟!
师:是的,1克的东西非常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认识它们、熟悉它们。那我们继续猜一猜大约几粒黄豆是1克呢?
生1:3粒。
生2:5粒。
师:到底是多少呢?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生:称一称。(学生操作活动,相互研究重1克的黄豆是几粒)
师:1克真的是好轻。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像这样轻的物体吗?把你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l:一粒小的纽扣。
生2:老师用剩下的很小的粉笔头。
生3:两块石子。
生4:不对,应该说是非常小的石子。……
师:同学们的见识还真多,那我们就用克作单位去称一称自己准备的物品,好吗?……
思考:本情景将原本枯燥的概念课无形地转化成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地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通过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感知克的分量,形成比较轻的深刻表象,利用2分的硬币、数黄豆等活动逐步建构1克的科学表象,再通过称量常见的小物品,深化克的理解,加强克的建构,形成较为科学的认知。
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感知学习研究活动,获得的数学认识不全是由教师教的,而是自己体验到的,有利于技能的训练与发展,促进了快乐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生成。
这个情景中,一改教师的角色,创造性地教教材,积极地探寻文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唤醒学生的信息记忆,充分发掘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灵活的展开教学,用身边的事和物将枯燥的数学问题活生化,从而提增数学内容的亲切感,迎合了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深化了知识,拓展了视野。
情景三:
师:知道一袋盐有多少克吗?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生1:我在袋子上看到了净重500克。
生2:掂的时候有点沉。
师:算一算,两袋是多少克?
生:1000克。
师: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比一比两次的感觉。(学生掂量,交流得到更重的感觉)
师:如果我们用天平来称这两袋盐的重量,你认为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那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秤呢?
生:台秤、电子秤、弹簧秤……
师:真不赖,用你自己喜爱的秤称一称两袋盐重量,相互协作,一定要读正确哦!
生1:1克。
生2:错了,是1千克。
师:这两袋盐到底是1克还是1千克呢?想一想我们刚才计算哦!
生1:我们的计算是1000克,不是1克。
生2:用现在的秤称是1千克,两袋盐的重量计算是1000克。
师:大家交流这么多,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1000克=1千克。
师:请小组合作,称一称1千克的物品出来。(学生自由选择物品:苹果、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等等)
生:汇报交流自己称重的1千克,6个苹果、7本数学书、12本练习本……
师:同学们的活动真棒!请相互掂一掂称的1千克物品,继续感受1千克有多重。
生1:1千克比较重。
生2:拎1千克的物品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1千克重的物品,有多的,也有少的,不管怎样都一样重。
生4:轻的东西个数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思考: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操作实践、反思,形成1千克重的表象,在不断地称、掂活动中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通过小组活动,分工协作,在实践中掌握称量的方法,逐步建构1千克的观念,丰富积累,内化理解。在互换、交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逐步体会到1千克都是一样的重量,但物品的数量是不固定的,体积也有大、有小,利用身边生活积累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情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做、思、议、悟”等特点,用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探究活动贯穿学习的始终,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合作、互助的学习精神,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以情促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