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科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对科学教育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深入研究探讨当前学校科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科学教育的效益。
关键词:科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物质基础;环境布置;各类活动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9-0010-02
学校科学教育的文化环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三个层面。本文主要探讨物质文化环境及其建设的问题。
一、学校科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
学校科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科学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设施,包括教学活动场所、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办公设备等其他物质保障设施;(2)科技环境的布置,主要指教育和教学场所的布置、美化等等;(3)科学文化实践活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或者师生员工自发形成并参与的各项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二、学校科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的分析
1.物质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保障。科学教育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教学场所、教学用具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科学教育质量的高低。
以上海市向明中学为例,在几年中,学校先后投资兴建了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电脑房、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实验室,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等等,还在不大的空间里专门投资兴建了一幢“协会楼”作为学生自主活动的场所,在学校所有的建筑设施中,这座楼格外显眼。这是一幢令全校师生为之骄傲的大楼,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一届又一届的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的得主。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小“卡文迪什”实验室(包括机器人实验室、OM工作室、纳米技术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生态实验房、基因技术实验室、创造发明实验室、无线电电子技术实验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进行着探索,用学校编辑的校本教材,憧憬着明天的诺贝尔奖。来到协会楼,看到走廊橱窗中学生的科技作品,看到陈列有各种仪器、设备的实验室,看到学生创造成果的陈列室,看到集教学、演播、实验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一股浓浓的时代气息与科技氛围所感染。
2.科技环境布置:为学生营造学习科学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所看到的一切,对于其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在考察中,我们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每次置身一所学校时,都会有一种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学校特有的氛围使然。在重视或加强科学教育的学校,科技氛围一般比较浓厚,使学校的特色得到了彰显。
走进南洋中学的校门,就仿佛进入了科技乐园:左侧,假山边的水车夹着音乐与潺潺流水缓缓转动;右侧,矗立着教人惜时的太阳能石英钟;抬头眺望,楼顶上的风力发电机正在转动发电……这些科技景点都是学校师生的科技成果。现在,学校已经自主开发了“太阳能石英电子钟”、声控水能利用“音乐水车”、红外线感应“鸟语花香”、“院士大厅”等几十个科技景点。
除创设科技景点以外,南洋中学还建立了由学生参与的科技天地类景点,如科技教育橱窗的设置、各班黑板报的科技宣传、班级科技角等。校长王以权说:“这些景点一般是由各班学生在自己班级内自行设计和布置的,以不花钱或少花钱为原则,以展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科技作品、模型和科技成果等为主,也包括学生开展的各种研究性活动的课题与成果。”
南洋中学“科技景点校园化”这一举措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外地学校和兄弟学校来这里取经、交流。在创设校园科技景点方面,他们的经验是:景点不仅要有吸引力,更主要的是要尽可能地使景点蕴涵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成分,也就是说科技景点的创设在具有新颖性、可观赏性的同时,还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探究性,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可见,科技环境并不仅仅只是景点与摆设的问题,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发明创造能力外,还能够培养他们用学到、看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研究与处理生活中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各类活动:为学生搭建自主参与的舞台。就某种意义而言,个体的创新能力不是能够“教”出来或“学”出来的,而是在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教育文化环境中,通过活动慢慢被激发、培育出来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活动,个体的创造力、创造潜能被激发出来,并在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中得到充分地表征与体现。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活动的舞台,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成长、进步。现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更应当注意到这一点,以使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有效地落实。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科学教育中,科技活动的不过是学生自主参与的一个比较小的舞台,课堂才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主阵地。学校须注意:课堂教学才是有效实施科学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各学科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造就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关注平常的每一堂课,实现课堂管理的创新,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利于探究的课堂氛围才是最最重要的。
三、学校科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反思
上海市南洋中学和向明中学确实堪称文化环境建设典范。但很多的学校在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盲目建设,少加利用”的问题。学校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还非常窄,学校的自主、创新实验室不过是几个所谓“有潜力”的学生的天地,学校之所以出资培养他们也不过是为了借他们所获取的奖项,提高学校的声誉。
试问:物质文化环境等于物质吗?换句话说,是不是一所学校具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与硬件设施就表明该校具有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这些硬件条件与设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仅仅成为一种摆设的话,即便其再优越、再先进,又有何意义呢?只有当这些物质设施打上学校师生活动的烙印,与他们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进而对他们产生某种影响时,才能说其物质文化环境是良好的。
参考文献:
[1]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2005.
[2]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学校文化的透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5:151.
[3]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