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切实把握教材内容所反映的教学要求和内涵,在充分尊重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艺术性处理,才能使教学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才能使教师实现从普通 “教书匠”向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处理;艺术性;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0-0044-02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一节有品位的课就要依靠教师高超的教学“手艺”来创造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具备艺术性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材“艺术性”处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学生体验处理教材,让教材“动”起来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特色,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这是艺术性处理教材的核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教学内涵和外延都拓宽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很多数学知识更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在观察、验证甚至是失败中感悟数学知识。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就如何艺术性地处理教材,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的体验,实施教学活动做了这样的设计:(1)从随意“折一折”中,加深对“产生分数的前提是平均分”的体验。(2)把“一步一步的被动操作”改为“一次创造性操作”。这样的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请随意地折一折”,打破了以往教师只关注让学生把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平面图形平均分成两份,以此来体验1/2的不同含义,目标导向太直接的惯例教法。让学生先“随意折一折”,这样必然产生两个结果:“平均分的”和“不平均分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中主动把抽象的“平均分”牢固地扎根于思维之中,并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平均分”是生活中的一种特例,是产生分数的前提,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学生认识了1/2后,教师又让学生“想折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深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才有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等这样的对学生来说的创新做法。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交流、展示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也很好地实现了由“二分之一”到“几分之一”认知上的飞跃。一路走来,虽然“磕磕碰碰”,但每位学生都乐在其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二、依托生活经验处理教材,让教材“实”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教师艺术性处理教材,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只有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这两种单位的概念,布置给学生一道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到超市调查 10 种物品的重量(自由调查),要求对 10 千克以下的物品用手掂量一下,感受具体的重量有多重,并且要求学生作好记录,以及写出一些心得。在上课时候,要求学生都拿出自己的调查记录表来,按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通过这样对教材的艺术处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能力都大有提高。
三、根据学情变化处理教材,让教材“活”起来
教学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和情境。此时,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变化而灵活处理教材。如,我在教学了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安排了这样一道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题目是:妈妈这个月给我36元,爸爸这个月给我30元,我这个月买书用了50元。我这个月剩余多少元?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6+30=66(元),66-50=16(元),有一位学生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学生又想出了另外一种算法:50-36=14(元),30-14=16(元)。他说:“这个图就像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给的钱和妈妈给的钱,这个月买书先不用爸爸给的钱,先用妈妈给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给的钱不够用,还差50-36=14(元),于是再从爸爸给的钱中拿出14元补上,还剩下30-14=16(元),我热情赞扬了他能借助图形使问题变得形象、具体的做法。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及时利用了来自学生的资源,艺术性的处理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与时俱进处理教材,使教材充满生命活力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的数据,如:奥运会世界纪录情况、灾区捐款、火车提速后的速度、刘翔奔跑的速度、姚明的身高等等,都可以引进到教材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和发展数学。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适当地调整教材,赋予教材以生命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教师应切实把握教材内容所反映的教学要求和内涵,在充分尊重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艺术性处理,才能使教学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才能使教师实现从普通 “教书匠”向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