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不只是在找答案

2011-12-29 00:00:00蔡俊生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1年10期


  摘 要: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视导中,引发了一些思考,尝试了返璞归真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语文教学的方法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有必要,但具体操作必须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完善。
  关键词:小语教学;返璞归真;语言文字;教师指导;读中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0-0037-02
  
  下乡视导听了部分老师的语文课,深切感受到新课改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了,课堂鼓励言语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多了,查找、收集资料的多了,多元解读文本的多了……但深入到语文教学的内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又感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语文课的语文味不浓,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是与非”的判断,多为理性的分析,似乎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教材中蕴含的答案,找到了就觉得完成了语文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学语文忽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背离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总之,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魅力,存在着费时多收效低,教学形式浮躁,语文素养培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如何克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体会。
  一、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有一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最终还是为了拥有语文,是工具就拥有了这个工具,是人文就是拥有了人文”。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必须认识:语文课程内容?劢语文教材内容?劢语文教学内容。因为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感悟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文教学注重“是与非”的判断和教学内容泛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从而改变语文课上只是渲染一遍教材,寻找一个个标准答案,回答一个个教材中蕴含的问题的做法。让语言文字同人文内涵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的体验、感悟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诗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开始提出问题“雷锋叔叔到底在哪里?”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雷锋去过哪里,文中写道“小溪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小路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学生在文中找到了雷锋叔叔在小溪边,小路旁,在人们献爱心的地方。老师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再读读诗歌,最后结束了学习。这位老师设计的初衷也许是想以“雷锋叔叔到底在哪里”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涵,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变成了寻找答案式教学,没有把语言与人文精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即通过读文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想象品味内涵、借助记忆消化生词等知识。还有位老师在执教《夜莺的歌声》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扮成“小夜莺”和德国鬼子进行表演,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学着电影电视里的样子表演起来。完了教师又指名学生站起来说说,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说得像不像,说说小夜莺的的品质,也许这位老师设计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角色,体会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暂且不说像德国鬼子这样的反面人物我们该不该让学生去模仿,其实与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不相符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夜莺”的角度去展开想象,揣摩体会小夜莺当时面对敌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感悟的不仅是敌人的凶恶,更多感悟的是小夜莺面对敌人表现出来机智勇敢的精神。这样不仅会提升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思想认识,还能使他们受到英雄人物形象的熏陶和感染,真正受到一次思想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这样的语文学习才会真正为学生打好“精神提升”和语言发展的基础,促进他们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二、要下决心改变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思路
  听课过程中时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把一些重点句子搬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学生说不出正确的理解,无奈还是老师告诉答案。人文内涵的理解往往是作秀而已。其实语文教学最基本方法是感悟和整体把握。离开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学语文就会失去语文的魅力,何谈能力呢?无论教哪个年段的语文课,无论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感悟和整体把握。学习中教师引导,师生交流,学生自学等活动,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另一个是能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有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这个词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怎样对接?这个句子如何仿说?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重点问题之时,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品析语言的时间。
  三、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引领学生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需要强调的,学习语文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是要着力训练的。
  总之,学习语文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用词的精当,语言文字的魅力,做到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积累。使语文教学像香香的桂花雨一样滋润幼苗,像拂晓的钟声一样唤醒朦胧,像在自家的菜园子里一样快乐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