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队化”伙伴联盟的思考和实施

2011-12-29 00:00:00陈灵荣张优幼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1年10期


  摘 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基于本校教师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构想并实施了"梯队化"合作的师资队伍发展模式:综合学校共同愿景,确立"梯队"合作目标;借助专家引领,构设"梯队"框架;凸显校内优质资源,搭建伙伴互补平台;组合校际联盟,细化伙伴合作活动。这一模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个体发展,较快地实现教师群体的发展。
  关键词:梯队化;师资发展模式;合作目标;合作框架;互补平台;合作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0-0016-03
  
  背景: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是中国农村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产物。6年前由周边的各郊区学校合并而成,承接了原有各校的师资和生源,与城区学校相比,相对薄弱。它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但发展的过程举步维艰。因为没有吸引城区教师、外来优秀教师的条件,提高师资素质无法期望外部输血,只能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我们必须基于学校教师的现状,改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学习动机,凝聚团队向上的力量!
  思考:提升教师的专业研训水平,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动机涉及到教师学习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伙伴合作”是一种学习型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或组织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齐心协力地完成共同约定的目标而结成的工作联盟。教师工作的主要伙伴是学校同事,并由此扩大为实现教师既定的教育目标或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外部力量。它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持续并加强,而且外部诱因又可以转化为教师自身的学习需要。但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研究人员,团队整体研究能力相对薄弱,“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因此需要通过专家或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引领,来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梯队化”伙伴合作的构想,确立了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实现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较快地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一、综合学校共同愿景,确立梯队合作目标
  学校的共同愿景具有规范教育行为、凝聚力量、唤起希望、激发内动力的作用,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学校的所有工作需要统一在共同愿景之下,伙伴合作的目标也需要与发展愿景相统一。我们在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中,确立了“让优秀成为习惯”和“把教研看作习惯”这一愿景。它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了引领伙伴合作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的梯队对在课堂教学或平时的各项工作中所看到、想到、思考的许多源自自己身边的诸多问题,都通过伙伴合作、交流、探讨、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梯队中点对点,教师帮带教师;线对线,相同年级组之间随着计划不断推进,不断地交流合作;面对面,校长——教导处、教科室——各教研组,协同一体,集体推进,制度跟进,操作规范。就在这样的个体互补、合作共进中,大家逐渐养成了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的习惯,促使每位教师和管理者都成为思想者,成长为优秀者。
  和所有的学校一样,我们确立了以学校骨干为主导的教研组团队,建立了同伴互助的伙伴合作模式。只不过,我们背靠着学校的发展愿景,目标更清晰,脚下的路更坚实,因此也更有成效。
  1.横向成效。
  在伙伴合作内容上,以“优秀的教学习惯形成”为关注点,以点带面,以点连线,重点关注教材的集体解读、学情困难的分析、公开课的课前磨合、课后反思、练习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习惯以及教师日常教学的生存和发展;在教学资源共享上,关注持续累计与优化,诸如教学要求、教案、课例、课件、练习、试题等。例如,从中可以查找到近几年来与“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的相关校本教研中所有老师曾用过的试教设计。
  2.纵向成效。
  我们实行前后年级衔接,辐射教研组优质资源,帮助教研组消除“短板”。从2008年起,每学期的初期,都开展以“传承创新合作交流”为主题的教研组互动活动,搭建语文、数学、技能学科的大组交流平台,综合年级组的经验、反思和困惑,在年级组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一名教师在学科组中交流,向前一个年级组讨教困惑,向后一个年级组传递教训、经验,因而从年级组细化走向学科组综合研讨,实现了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优势互补。
  二、借助专家引领,构设梯队合作框架
  智者哪里来?来源于专家理论与教师实践的密切结合,来源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来源于教师对教学观察与自我反思的真实构建。我们组织各个教研组与教研员以及区内各学科带头人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为各教研组和教研员的合作搭建平台。每个学期,我们都由学校出面邀请或由教研组主动联络,与教研员或学科带头人一起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借助校内教学竞赛、说课比赛、区域教学专业选拔、市教学观摩课、比赛等活动,以专家与伙伴合作的方式引领教师群体团队的快速成长。
  例如,仅这个学期,教研员的进校园指导活动就不下20人次,其中包括教研员和各教研组组合的本校教学大比武、区教学研讨活动前的磨课试教活动等。在活动中,专家们认真倾听教师的观点和实验感悟,欣赏教师的实践经验,并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有效地构建了梯队合作框架。
  在“专家+教研组”的“伙伴合作”教研模式中,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具有简易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创设了良好的教研氛围,较快地加速了教师群体伙伴联盟的建设,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三、凸显校内优质资源,搭建伙伴互补平台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学工作的特质是实践和不断学习,而最终目的是增长能够直接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智慧和加深对相应理论的认知。而增长教学实践智慧,必须“扎根教学挖掘智慧”,“强化反思提升经验”,“精于观察学会分析”。但是,专业理念认同、专业素养提升等绝非教师“一己之力”就能奏效,需要具有外在持久激发、平等友善、取长补短特性的伙伴合作才能产生互相学习的强大驱动力。而由于教师工作相对独立平行,凸显校内优质资源、搭建伙伴互补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造专业领头人。
  发现和培养群体中的专业领头人,是促成常规性伙伴合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在海门小学,我们不遗余力地打造各学科骨干教师,从2010年椒江区优质课比赛成绩看,我们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从近三年的教研室、教科室组织的教师论文比赛看,我们老师的理论水平更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而这些老师都是30~40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将成为海门小学未来的脊梁。因此说,海门小学的伙伴合作团队有了发展底蕴,师资群体提升正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在开放的平台中实现专业互补。
  2010年的校本研训,我们围绕四个维度展开:以意识为行动导向,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自律;以说课为教研方式,培养教师自觉研读教材的习惯;以读书为精神需求,丰富教师自我学科素养的内涵;以科研为后继力量,激发教师自主参与研究的热情。每一项研训我们都形成常规:在说课的平台中,我们提倡个体研读、团队研讨;在教学比武中,我们提倡团队研磨、个体展现;在读书互动中,我们提倡团队间的心得交流;在科研中,更是凸显领头羊的专业引领。在这些开放式的平台中,展现了教师之间的观点差异、行为差异、经验差异,这些差异互补推动了伙伴合作的深度开展。
  3.共性组合,群组联系。
  要构成伙伴关系,必须打破隔离,建立立体交叉、互动互补的专业研讨关系。为此,我们组建了“团队沙龙”,由一些有着共同志趣、共同实践经验的老师自主组合在一起,实现了有共同话题、共同研讨主题的伙伴合作。例如,“班主任团队”、“数学沙龙”等,其在1名组织者、3~5名策划者和7~10名从属者组成的梯形团队中,形成了民主平等、共商解决问题的活动模式。他们定期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召集者和号召者,或主题研讨,或课题研究,或问题解决,虽属民间组织,但组内分工详细,活动目标明确,即使行政领导参与,也只是其中的平等个体。这种平等、轻松、自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共同主题的研讨,能较好地促进团队群体的共同发展。
  
  4.小课题研讨。
  “教研训一体化”是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是教师成长,要义是充分发挥智者的引领作用。
  四、组合校际联盟,细化伙伴合作活动
  校际联谊交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细化伙伴合作活动,我们结合实际,组建了三种校际联盟:校际强弱教研组伙伴关系、城乡互补校际伙伴关系、区域合作伙伴关系。
  组合校际强弱教研组伙伴关系,便于在两个或多个教研组之间的合作联盟,便于伙伴合作,取长补短,发挥优势教研组的优质资源,加速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这个过程需要直奔专业提升的目标,抛弃优劣比较的内在虚荣。例如,在椒江海门小学与椒江实验小学两个学校的语文、数学学科组的互补交流探讨中,双方以教学问题为源头精致地生成主题,以两校存在的教学共性问题为话题,采取交流、讨论、辩驳等形式,在各抒己见中细化、加深对学情、教材、课堂等专业领域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促进了团队群体的成长。
  在城乡学校结对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接受了培养新教师的任务。基于我们的师资状况,我们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与新教师同成长,我们需要叩问成熟教师的压力、收获、反思和启发。从培养目标的确立,到对新教师给予援助或建议,最后到期末结束的检查、考评,新教师和指导教师组成的伙伴合作团队取得了双赢。成熟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成就了两校的自我发展机遇,最终,我们以面向全区的公开课、观摩课展示教学,为城乡互补校际合作画上团队共赢的丰满感叹号。
  我们还与区域内的另一些学校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校际联盟活动,都建立在精致的活动设计上,建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立在真诚互补、齐头并进的意愿和行动上。我们深深感悟到,只有这样的伙伴关系,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合作活动。
  海门小学的梯队化伙伴合作进程是卓有成效的。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团结一心、合作共进、齐头向上的教研文化;在以校为单位的各项展示中,形成了为校争光、实现自我价值、赢得自我尊重的群体意识;在梯形团队建设中,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团队机制,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校长、教研组长、教师一起,以课堂为主阵地,合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在形成伙伴合作团队共同进步的氛围中,推动了教师群体的整体发展,养成了教师主动合作教研、资源共享、问题探究互动的习惯。这种“梯队化”伙伴合作群体共进的机制和模式,改变了教研组合作伙伴“萝卜炒萝卜”的状况,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习惯,激发了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