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2011-12-29 00:00:00夏茂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0期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激发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让所有的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都可以与同伴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已初步体会到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呢?于是,我引导学生一起动手,找来一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学生都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在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之后,完全沉浸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式的喜悦之中。
  又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自制的钟型模型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教师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上述两个例子,教师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获得的知识使学生终身难忘。
  二、挖掘课堂亮点,关注课堂有效生成
  精彩的课堂不完全依赖于课前预设,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毕竟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而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教师善于捕捉这些课堂精彩生成的点,并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亮点,将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方案,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时,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位教师为了省时干脆自报结果。殊不知,这样教学的结果,无异于暗示学生强调死记硬背,丧失了一次极好的复习方法指导。其实,只要稍作如下调整,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 1平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又是怎样的正方形?大家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两个正方形,或画下来,再想想它们的进率。”教师这一问就捕捉到了学生记忆中的盲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图示推理等手段,有效地使学生回忆起这个进率,同时也交给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钥匙,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三、培养主体意识,强化拓展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观,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不断地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
  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想的学生占大部分,由于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2)直接数方格;(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让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把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再次,教师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培养。这样教学,学生的操作不流于表面,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体验,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为教师,心中要时时刻刻有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教得有效,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