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然而,有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含糊不清、缺乏深度、单调乏味,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引导性语言含糊不清
案例: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人口日”……可这些答案都被教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教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教师很高兴地说:“今天是老师的生日,老师收到了一个礼物。”教师出示一张贺卡后,问:“你们喜欢这张贺卡吗?把这张贺卡画下来,好不好?”……
分析:案例中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就是没有出现教师想要的答案,之所以会造成这一尴尬局面,是因为这个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尽管后来教师做了提示,但指向仍然不明朗。那个回答“是老师的生日”的学生,或许碰巧想到了这个答案,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想不到这个结果,尽管这个结果对本课的学习几乎毫无用处。
对策:课前,教师对一节课的总目标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分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才能紧扣目标。指向明确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则能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如果在引入新课时教师直接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张贺卡,你们能用笔画出老师这张贺卡的形状吗?在动手画的过程中,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画的,看哪位同学画得好,说得更好!”那么,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对长方形的周长就有了感性认识。
二、追问性语言缺乏深度
案例: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了下面三组圆,让学生回答分别有多少个。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第三组的圆与前两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前两组能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而第三组不能直接列出乘法算式。教师顺势提问:“那要怎么列式呢?”学生思考后列出“3+3+3+2”“3×3+2”等算式,并分别说出了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时,有学生说:“还可以把第4堆的2个○多看1个。”教师赶紧说:“可是图中并没有多呀!”学生还想继续说些什么,但教师很快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分析:案例中,教师这句“可是图中并没有多呀”带有决定性的语言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只要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新解法就会迸发出来,教学也会因此有意外的收获。
对策:教师的追问语言应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基础,循循善诱。案例中,教师可围绕这位学生的想法展开教学,继续追问“谁能明白他的意思”,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过程中,明白“假设第四堆也是3个○,就是先求4个3是多少,然后再减去1,列式是4×3-1=11”。这样的追问,能为学生学习乘加、乘减的应用题打好知识基础,也找准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三、评价性语言单调乏味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让学生比较和的大小。生1:“我把两个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0.4、=0.625,因为0.4<0.625,所以<。”师:“你回答得真好! ”生2:“我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来比较,=、=,因为<,所以<。”师:“你真棒! ”生3:“我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因为<,所以<。”师:“你真聪明! ”……
分析: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看似真切,实则流于表面,缺乏真情实感,给人有口无心之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这种单调乏味的评价语言,犹如一支循环播放的催眠曲,容易让学生形成盲目乐观的心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十分不利。
对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并非盖棺定论,而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手段,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的评价不能走过场,而应点评到位、引导到位。如“你的想法真有趣,能说给大家听吗”“通过画图来解答,真是一种简单的方法”等,这样的评价语言,结合了学生的实际表现,能让学生感到真实而又具体,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巩固学习兴趣。
(责编杜华)